重新審視定位, 人心才是最大的通路

整理◎侯琇文

0
1035

要相信,業務人員不會被取代,
數位化的到來,是為我們的壽險生涯插上高飛的翅膀,
數位化是助力,而非阻力!
新時代、新趨勢的到來,
優秀的從業人員必須重新自我定位,
人心才是最大的通路。

  我們必須重視未來經營模式的發展,二○一七年全球網路用戶達33億,智慧型手機用戶超過23億,未來每年預估仍會大幅度增加中,各種網路平台將會快速崛起。數位時代的來臨,將會使網路的使用不斷深入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

  在此數位發展的巨浪下,已將金融業與科技業原為各自獨立且關聯的產業,蛻變成亦敵亦友的現況,科技業已介入金融服務,對金融業的影響是很大的,如實體銀行的分行家數已經逐漸減少中,新型態的實體銀行就像是一座咖啡廳。

  大家必須警覺傳統保險行銷的方式將逐漸遠離,不能忽略保險行銷正在改變中。網路消費已成趨勢,在數位時代中,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購買行為和實體消費不一樣,如網路社群訊息互動同步性高,更重視及時的回應。同時,我們必須要面對現在與未來保險商品的差異:
現在:所有的保險商品似乎都一樣,差異性不太。
未來:提供客製化商品,適當地符合客戶現在及未來生命週期所需。

  因此,在數位時代中,保險行銷的優勢取決於是否能夠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更完整豐富的資訊,以及更簡捷便利的交易流程。在商品面,要能提供更詳盡透明的資訊,以利客戶「理性」比較;在服務面,要能以熱情及專業的態度,瞭解客戶的問題,能看見客戶潛在的需求,與客戶建立「感性」的終身關係。

  保險行銷不是在賣保險,而是幫助客戶建立正確的保險理財觀念。因此,保險行銷正面臨著:

1.如何專業服務?
2.商品如何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具有差異化的商品?
3.思考和客戶互動的關係是什麼?
4.如何整合商品及服務?

提升為財務規劃師的角色

  面對保險消費正在改變的趨勢與金融保險市場的蛻變,業務人員會不會被淘汰?

  二○一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Shiller教授在其著作《金融與美好社會》中說:「在可預見的未來,對於協助他人解決個人的理財需求,電腦不會完全取代先進的真人智慧」。他又強調:「有些職業是電腦無法取代的,如律師的執業,基本上同時仰賴專家思維和複雜的溝通能力」。這一點也適用於金融理財顧問。一對一的人工金融諮詢服務一向是先決必要條件。

  所以,業務人員應提升為財務規劃師的角色,如同律師或醫師的角色一般。當病人找醫生診斷或治療時,醫生會以其專業知識及判斷,在很短時間找出病因,並開出處方。同樣的,業務人員要為消費者的保險財務問題診斷,然後開出最適當的保險商品,以滿足消費者經濟生活的保險需求。

  在消費者逐漸重視理財的作法,以及金融商品多元化的環境中,價格取向往往是消費者考慮的一大因素,然而保險行銷是要滿足消費者個別的經濟生活與保障需求,是一對一的行銷,有如醫生對個別病人一樣。

  當今的全方位金融服務市場中,要成為成功的業務人員,已絕不可能單憑價格取勝,須走向價值取向。價值取向不是一味追求低價格,而是追求在成本效益之下的商品價值最大化,經過保險財務診斷及規劃的商品,雖然價格稍高,但其商品所發揮出來的功能是其它保險商品所不能取代的。

  而面對同業競爭及自我成長突破的期待,業務人員要不斷有好的「改變」,同時要全方位的陪伴客戶規劃人生。在客戶順境時,我們要幫助客戶實現他們的夢想,同時提出未雨綢繆的保險規劃。當客戶處於逆境時,更需要幫助客戶漸漸脫離逆境,走出陰霾。

不落入紅海市場的不理性競爭

  在市場即將面臨巨大變化時,如何讓我們的業績不受影響?同時更讓我們不落入紅海市場的不理性競爭?我們要以不一樣的思維,共同來尋找不一樣的答案。

  我們都知道保險的功能可把「承擔不起的風險」及「養不起的未來」財務缺口補足,但大家往往忽視了保險更具有「及時切斷不幸的骨牌效應」。如何讓民眾真正領悟購買保險的價值?尤其讓民眾提前知道購買的必要性,亦即讓事後領取保險金時才能真正體會出的保險價值,提前至事前購買的時間點,此刻則必須發揮知識力的力量,重新檢視既有商品的新行銷訴求。這也突顯出業務人員增加專業能力的必要性。

  業務人員更要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一種易地而處的能力,能夠透過想像感同身受,帶來震盪、共鳴及情感交流。同理心的理論是簡單易懂的,但同理心的實務應用卻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容易。

  如何實踐同理心?最簡單的方法,是堅持自己不能有「損人利己」的心態。我們要認知當自己對別人好或壞時,自己卻比對方還早一步得到好或壞的回應,因為:

  當手拿鮮花送給對方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當抓起泥土丟向對方時,首先弄髒的是自己的手。不用損人利己之心來面對客戶,不僅自己先聞到了花香,也會得到客戶好的回應。

  保險不只是金融業,更是服務業。服務業的核心本質不是商品,也不是價格,而是讓客戶的問題及需求得到解決及滿足。金融海嘯後,客戶自主意識覺醒,服務業必須發揮將心比心的同理心,因此,服務業是體會「心」的產業,所有為客戶提供的服務必須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客戶」。

  只有提供有溫度、零距離的服務,才能得到客戶的心。在高度競爭的保險巿場中,你在客戶心目中的份量有多少?「心占率」就是保險行銷人員在客戶心目中的份量,存在的價值取決於你在客戶心中的地位。

  有了如此的共識之後,創造「保險不只是保險」服務的想像空間是寬廣的。換言之,保險服務不要只是為了賣「商品」而已,而是能站在客戶的立場去體會客戶真正的需求,以滿足保險及非保險的真正需要,抓住客戶的心,創造感動服務,因為「人心」才是最大的通路。
(本文摘錄自凌寶《保險之美》第六章部分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