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學習擁抱開放,改變封閉環境

文◎江嘉麗 照片◎資料照片

0
1751

「變化」與「改變」不同,「改變」僅僅是「變」,但真正能產生效應的卻是「變化」的「化」。那麼對於「變化」,我們應該如何做?是面對變化,還是堅持變化?這些都不夠生動形象,我們要擁抱變化,因為擁抱才會充滿熱情。

第十一屆世界華人保險大會暨2016國際龍獎IDA年會在澳門舉辦之際,有幸邀請到遠見 ‧ 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高希均,前來分享其對這次大會主題「擁抱變化」的理解。

高希均表示,「擁抱變化」並不等於「擁抱改變」,「變化」與「改變」是不一樣的,「改變」的英文詞是Change,而「變化」的英文詞是Changing。高希均說:「千萬不要小看『變化』後面的『ing』。」舉例來說,如今臺灣與大陸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變,但變化卻不大,因為改變僅僅是「變」,而真正產生效應的應該是「化」。高希均認為,「化」可以簡單理解為化解、溝通,「化」是把不相同變成相同,把意見不一變成意見統一。但具體應該如何「化」?是要面對變化,還是要堅持變化?高希均認為,應要「擁抱變化」,因為「擁抱」才會充滿熱情。「我們很難改變什麼,但是面對變化卻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我們不僅是要『擁抱改變』,而是要擁抱變化、堅持變化。」

 

五十一年堅持不懈傳播進步觀念

高希均談到,他人生中的前十三年都在戰爭、貧窮、混亂中度過——一九三六年生於「南京大屠殺」前夕,躲過一劫後,又碰到國共內戰。「我真正的人生是從23歲,到美國留學才開始的。」高希均表示,剛到美國時,自己都被美國震驚了,美國是那樣的開放、民主、熱情,以及那樣的富裕。

高希均表示,二十世紀五○年代末到六○年代初,臺灣的經濟已有一定的發展,但是一個擁有2,000戶家庭的城市卻連一台電話都沒有,腳踏車、電冰箱、電視機等電器用品也是極少見,但是到美國後,卻發現這些在臺灣很稀有的物件,卻是美國每個家庭常見的存在。高希均在美國攻讀「經濟發展」專業,於是他很快就發現美國比臺灣發展先進的原因──美國比臺灣開放很多,他透過以下3個案例的對比來呈現。

一是在消費觀念上。高希均表示,在臺灣,政府及學校都會向民眾提倡勤儉節約的觀念,要減少消費,不能亂花錢;要把錢存在銀行,節省下來做投資,以建設更富裕、更美好的臺灣。在留學前,高希均對此深信不疑。但到了美國後,教授們就否定這個消費觀念,他們提倡民眾不僅要積極消費,還要盡可能多消費,因為消費才能刺激生產,有了生產大家才會有工作,有了工作才會創造收入。

二是在武器生產上。美國一直以來都被世界公認為是自由世界的兵工廠,但是事實上,美國政府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兵工廠,意即美國所有的武器和彈藥都是由民間製造。而武器能維護國家安全,也能給國家帶來危險。在臺灣以及很多國家和地區,如戰鬥機、坦克車、火藥彈藥等都是國營事業,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其他任何團體及個人都不可觸及。
三是在公共事業上。目前臺灣的自來水、電力等所謂的國營事業,仍然由政府經營及管制,這是出於照顧弱勢民眾的考慮,為避免有民眾付不起水電、上不起學校、搭不起公車,因此水費、電費、學費、公車費等都不能過高。因此在政府的經營下,臺灣幾乎擁有全世界最便宜的水電費、學雜費、公車費、健保費等,這對民眾而言當然是有利的。

但在美國,無論是觀念或做法都完全不一樣,上述的費用都為民營事業,國家不加以管制,其價格也是根據市場需求,由市場這雙大手來調節。因為在美國看來,弱勢群體雖然需要幫忙,但使用者也應該付相應的費用。而且據調查,不管是在美國還是臺灣,85%以上的民眾都不是弱勢群體,他們完全有能力付得起相關費用,國家沒有理由過分地慷慨,將錢花在不是很急迫,也不是很必要的地方。

「這些跟我之前學的都是不一樣的,在接受到新觀念後,我陷入了沉思,究竟何種思想是正確的?值得提倡的?美國的經濟發展給了我答案。」高希均表示,當想明白的那一刻,他興奮極了,他告訴自己,一生都要傳播自己認為的進步觀念。他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任教了三十四年,退休後仍在雜誌、會議演講上傳播其堅持的進步思想,至今已有五十一年。但在高希均看來,這五十一年的傳播幾乎完全是失敗的,因為傳播的觀念只引起了些微的改變,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他表示,傳播進步觀念是他所不能勝任的事情,因為他沒有辦法說服全世界的民眾。

 

擁抱「開放」,捨棄保護

擁抱變化的其中一點就是擁抱「開放」,捨棄「保護」,在高希均傳播的進步思想裡,臺灣整體經濟之所以會落後美國,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個提倡「開放」、一個提倡「保護」。在此,高希均列舉了美國和日本的發展對比,可以幫助大家很好地理解,一個國家開放與否,與其經濟發展有著莫大的關係。

二十世紀的八○年代,《Japan As Number One(日本第一)》這本書非常暢銷,當時日本被普遍認為是全世界第一的國家,連美國都擔心,自己的第一大國位置是否會被日本取代。但是接下來的十幾二十年,日本卻進入了長期的衰退期,儘管近幾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射出了「三支箭」──其一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其二是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其三是包括《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放鬆管制和促進創新等在內的成長戰略──但是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從一九九五年至二○一五年,二十年的時間,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對比美國,從一九九五年至二○一五年間,國民生產總值成長了134%。或許會有人提出質疑,但資料就擺在眼前,高希均認為,這裡主要牽涉到2兩個詞:一個是「開放」,一個是「保護」。

一九九七年《遠見》雜誌曾邀請全世界最有名的競爭戰略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前來講課,有人問麥克﹞波特:「為什麼美國會是第一大國?」麥克﹞波特回答了一句話:「美國是全世界最開放的國家。」高希均聽後,深有感觸。儘管今日的美國不是愈來愈開放,也有了一些限制,但是至今為止還是沒有國家能在開放度上超越美國。高希均舉了一個例子,你不用去美國繁華的大都市,如紐約、三藩市、華盛頓等,只要到美國偏遠的小鎮上住一個晚上,或是閒逛幾個小時,你就會理解為什麼美國是全世界最開放、最進步、最富裕、科技最先進的國家。因為在任何一個地方,你都會看到不同膚色的人種;在任何一家無論大小的公司,你都會感覺自己置身於一個小聯合國,因為裡面有各式各樣的人才。「雖然我們也有很多自己的人才,但是置身於世界,這些人才還是鳳毛麟角。因此,我們要擁抱變化,改變保守的保護主義,改變封閉的環境,學會去擁抱開放。」高希均說道。

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排名為:美國、大陸、德國、日本。為什麼美國會一直領先?而日本會由一度的第二變為現今的第四?這都一再告訴我們,要想發展就應該往開放的道路上走。二十世紀八○年代,亞洲有四小龍:香港、新加坡、韓國和臺灣;二十一世紀初,世界有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大陸,如果不保持「開放」的姿態,勢必會落後於其他經濟體。

擁抱5大變化

1. 擁抱「開放」,捨棄「保護」。
2. 擁抱「才」,而不是「財」。
3. 擁抱「捨得與放下」,不能「捨不得」、「放不下」。
4. 擁抱「和平」,否則會「五大皆空」。
5. 擁抱「民主」,拒絕「民粹」。

 

 

 


高希均

現職:遠見 ‧ 天下文化事業群與財團法人、遠見 ‧ 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發行人
經歷:一九六四~一九九八年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系,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二十世紀八○年代,在臺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二○○二年創辦「小天下」少兒讀物;二○一三年獲亞洲大學名譽博士;二○一四年獲中興大學名譽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