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迎向多重身分認證新市場

0
987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日前,金管會在行政院院會所提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有一點「建置數位化基礎建設,推動保險科技發展」,我想要特別強調。這應該是保險局第一次正式把保險科技納入具體的行動發展方案中,我認為值得大家一起來關注。主因是因為一點:二○一四年主管機關開放了網路投保業務,到二○一七年的統計,成交件數雖有83萬件,但保費收入約為13億元,僅占全體保險業保費收入的比率連0.5%都不到。對此,主管機關希望在二○二○年能夠達到與現在相較倍增的成長,網路投保件數能夠達到170萬件。

主管機關為什麼如此積極?實在是因為體察到了保險市場在數位化潮流下的一些改變,並提出2個很具體的目標:其一,建置一個保險聯合資訊中心,但這部分需要進行《保險法》的修正,要達成並沒有那麼容易,今天我們就先擱下不談。其二,主管機關欲針對數位通路及數位保險的發展加快步伐,大概從今年初開始,主管機關開始注意到網路投保的比率在這半年來,有著非常大幅度的成長。

導入身分辨識機制,推動保險科技發展

而在保險科技上,主管機關提出的策略是:導入各種身分辨識機制,提高投保的便利性,以及增加網路投保的險種。在我看來,整個保險市場的面貌在未來將很快被改寫,因為產、壽險公會與各家保險公司都在開發適合於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的身分辨識機制。在過去保險業的身分辨識機制一直都比銀行業發展得慢,銀行業與證券業在很早之前就可以從網路端開戶,加上在銀行業可以用指靜脈、指紋等辨識方式,就可以達到部分銀行所需服務的要求,近期更積極進行掃臉認證的發展。

反觀,過去保險業一直被親晤親簽所綑綁,在這麼多的身分辨識方法中,為什麼保險業會走地這麼慢?這其實跟保險業一個很核心的概念有關,卻與銀行業有很大的不同。保險業一直都遭受著道德風險威脅,這個威脅是現有的銀行端之身分認證機制,都沒有辦法做到以下這件非常基本的事情,即為認證的證據本身,不管是用指靜脈、指紋或聲紋,都沒辦法與投保的當事人作直接的連結。

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很多的手機都用指紋來開啟,雖然手機門號一定要用身分證來申請,但是手機門號卻不能證明,打開手機的指紋就是門號的所有人。也就是說,指紋無法與所有人直接的對應與連結,此點,就是過去在保險業很大的一個盲點。這代表著,不管你是用指靜脈,還是指紋等去提款機進行認證時,都沒有辦法精準確認出身分。上述銀行端可以接受,但在保險端卻對此有很大的顧慮。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3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