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悲歌傳向誰?

文◎陳美利

0
3226

敬愛的保戶朋友:

無論您現在幾歲,都該知道如今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在小家庭結構中,養老是一個很嚴峻的考驗,長照悲歌的故事版本,再怎麼書寫也不會帶走難題!

父母老病沒有人有餘力會替做兒女的想:「兒女做父母的杖,將來誰做兒女的杖?」若有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做彼此的靠山嗎?有人記得感謝照顧者的功勞和苦勞嗎?有人做照顧者的精神支援嗎?

長照劇本大綱,聽起來無非是各種各樣的一連串悲劇。臺灣老一輩的觀念,家中老者不願進養老院的,順理成章的潛意識裡面,早有一張家庭成員階級與能力認證表。他們會從兒女甚至兄弟姊妹中選出一個來扛起照顧的責任。通常,都是選擇「經濟弱勢」的那一個,或是能夠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絕大多數是失婚的女兒或無業的媳婦,再不然就是未婚的兄弟姊妹。我們的民族性之緣故,一個老病人的難題,豈是「他」一人的問題而已!

「連鎖效應」發生在每一個屋簷下。親情有時候是救命的繩索,有時候卻是勒頸的布條!一個老病的人,需要親友的「聆聽與關懷」,但他已不能聆聽別人、感覺到照顧者是否瀕臨崩潰邊緣,更不知道陪病者,也已經逐漸變成生病的人!

儘管老人家在親友眼中熱心和善,是兄弟姊妹心目中的好人,是晚輩眼前慈祥的長者,他們看到的都是老人家好的一面,但是沒有看過他成為病人的另外一面。若老人家執意不去養老院,只有陪病者、照顧的人才知道,這是一條多麼艱辛的心路。

請問,一旦你垂垂老矣,敢不敢摸著良心問自己:「這半條命,值得用子女的下半輩子來換嗎?」不,一個有智慧的長者會不斷地自惕,絕不願犧牲兒女的青春來換取殘軀存活的機會,他情願動用積蓄僱請專人來協助幫忙,也不願把子女拴在身邊,他要子女去開創人生,去與人相遇並鑄造自己的生命故事!

歌德於82歲時說:「人在不同的生活時期或許成為不同的人,但不一定是變成更好的人。」意味著並非所有老者都有智慧處理人生最後這一階段的生活。為了不讓長照悲歌傳唱到我們的家園,懇請您重視長照問題並及早準備!

謹此
關心您的保險長照服務員 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