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資金進入公共建設真的很難!

採訪、撰文◎侯琇文

0
1149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臺灣近年來公共建設與民間投資動能不足,政府希望龐大的23兆元保險資金能多投入公共建設,除刺激有效需求外,還能紓解政府財政壓力。若以投資限額不超過10%來計算,資金也已達到2兆3,000億元,甚至超過政府一年的總預算,如果保險業資金真的能挹注,產生的投資力量將相當驚人。

保險業所累積的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主要來自於社會大眾的保費,具有一定的社會資金性質。提供社會建設資金,是保險存在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道理實踐。但臺灣保險資金投資公共建設卻少得可憐,為什麼會差這麼多?

 

投資國外卻無法投資國內

壽險商品多為長期,保費都是先預收後付,隨著市場的成長,這些預收後付的長期資金,就累積在保險公司手中,同時壽險負債多為長期,因此資產部位被期望能投資在對應的長期資產上,以便進行資產負債管理。保險公司的資金必須有長期的投資規劃,才能抵消掉資產投資報酬率與負債保證利率間差異的風險。最常見的方法就是購買政府或企業所發行的長期債券,等於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

這樣的操作,在擁有龐大債券市場的國家沒有問題,因為其資本市場完善,擁有大量的長期投資標的,足以吸納龐大的保險資金;但對提供長期穩定報酬工具嚴重不足的臺灣而言,大量的保險資金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往歐美等國家移動與投資,臺灣的資金大量去購買國外的債券,雖然賺取了高於留在國內的報酬率,但就像是用臺灣資金去建設外國,卻無法用自己的錢投入國內的基礎建設一樣。

 

臺灣基礎建設缺乏壽險資金投入的誘因

政府一直希望引導保險業資金能夠投入公共建設,但為什麼久不見成效?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政府鼓勵保險業出資投資公共建設,理論上,保險業為了避免龐大海外投資暴露在過高匯率風險下,應該會樂於接受才對。但關鍵問題就出在央行總裁彭淮南日前所言,目前臺灣大型公共建設缺乏資金投入的誘因。

保險公司的長期資金去化必須滿足2大重點,一是必須時間夠長,二是報酬率雖然不需要很高,卻得要足夠穩定,但往往這2件事政府的投資案都很難做到,也許時間夠長還可以,但報酬率要很穩定這件事卻是相當困難。舉例來說,過去保險業很有興趣投資有收費機制的建設,包括水費、電費、油費、過路費等,但民意機關都很有意見。此外,公共建設除了中央政府外還可能牽涉到許多地方政府,而各地方政府的意見又各不相同,加上選舉等不確定因素,只要「與政府有關」的投資風險都相當高,讓保險公司在投資公共建設時,不敢投資長期,也不敢投資跨縣市,甚至還要將長期選情是否穩定考慮在內。

即便能克服這些問題,保險公司心中理想的投資報酬必須達3~4%以上,但政府拿得出這樣的公共建設投資案嗎?如果有,還要能擋得住圖利財團的批評。此外,政府自己就有一大堆基金要投資,如勞退基金需要2%以上的保證報酬率,能相對應之投資標的原本就不夠,如果有較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政府自己投資都來不及了,哪還輪得到私人保險公司?

 

投資公共建設需要有解套方法

不過,有些投資是政府沒能力做,這些投資是否可由保險公司進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長照。

引進保險公司龐大資金進入長照,社福團體和衛福主管機關對此是又愛又怕,更正確地說是怕多於愛:愛的是保險公司的資金,但怕的是保險公司的作法。

畢竟保險資金背後有負債成本,保險公司是必須獲利的行業,目前進入長照必須以財團法人方式,保險公司仍無法投資。但外界一直有些顧慮,那就是認為保險公司為了商業利益,一旦進入長照市場後,很可能會把已經吃緊的照護人力吸走,且只服務有錢人,因此並不歡迎保險資金進入。保險業如果無法化解這個疑慮,保險業資金要進入長照同樣也是困難重重。

綜觀以上,保險業資金不管是引入公共建設或是長照,現階段看來都不會很順利,除非能提出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如有人建議,可以發行有價證券,把政府的各式公共建設舉債包裝成一個證券化的投資標的,這類投資標的之好處,除報酬率透明、具有流動外,另一個好處是分散風險,保險公司不需要承擔投資單一標的所負擔的政策風險與民意機關的干擾,投資上也更有彈性。

未來要吸引保險業資金大規模投資公共建設或長照,絕對需要政府與業者雙方去努力解決干擾,找出一條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