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說故事的能力,古人有「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形骸且健,方寸甚安。」這般的報平安文字,近代有「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近況告知,到今日我們與朋友見面,言談中提及的盡是自己與身邊親友近期的故事,可見說故事與聽故事,其實早已融入在生活之中。

國泰人壽展業中興通訊處展業區襄理陸筱尹表示,因為說故事與聽故事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舉凡好友間關心問候、跟家人聊起公司所見所聞、甚或是發現了一部深有共鳴的影集向朋友推薦,其實都是在敘述「故事」。

日常生活上的互動交流沒有問題,講故事時其實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大多業務人員使用案例時的困難點可能會來自於心態,除了緊張以外,也容易把案例想得太複雜,反而抓不準「好好說故事」的契機。其實,案例應該是很生活化的,自然融入於交談之中分享,潤雨無聲之中引導客戶,才是最不引起客戶反彈的作法。

 

案例其實是很生活的事情

常常說:「保險即生活」,但許多保險業務人員已經習以為常的條款、專有名詞等制式用語,其實對保戶來說仍似一本本無字天書,身為專業的保險業務人員若能夠透過白話與案例故事為保戶翻譯一下,便能將制式的條款文字轉化為保戶聽得懂的語言。

例如保戶購買的醫療險條款包括「住院日額3,000元」,對保戶解釋時可能會這麼說:「如果這是我的保單,萬一半夜突然腹痛去醫院掛急診,經醫師診斷需要辦理住院觀察,那麼這份保單就會每天補貼我3,000元的住院費用」。這樣的說明其實相當常見,但大多數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其實已經無形中講了一個假設性的案例。

陸筱尹認為,案例、故事其實就是如此日常,我們早已習以為常,卻沒有注意到「其實我們就是在說故事」。舉個最淺顯的例子,一般與朋友見面相互問候寒暄時,即是2人之間一個又一個故事交流的開始。而這些寒暄與故事交流若能夠順利進行,講案例其實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陸筱尹與客戶寒暄時,很自然就會聊到生活近況、工作情形,進而會談到近來哪些客戶有些值得分享的理賠案例,做了哪些醫療處置。當然保險業務人員的工作絕對不只這些,然而諸如保險法令調整、文件表格改版等,對保戶來說並不容易產生聆聽的興趣,但是對於實務上業務員接觸保戶或辦理理賠的人事物,卻是大家都願意聽下去的故事。

不知不覺中,保戶透過聆聽這些案例的過程,逐步轉化對保險的態度,對保險的認知與正確觀念都不知不覺地得到普及,進而讓保戶對於自身的保險產生興趣,有些保戶甚至還會主動提出,自己對於哪個案例與哪些方面的風險比較擔憂,是不是可以規劃哪些類型的商品。

但如果要說陸筱尹為此而採用了特別的策略,她認為:「當我們與保戶成為朋友時,彼此互相分享生活與關心我們的保險工作內容,就會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無須刻意強求。

 

案例故事的多重效果

許多案例與故事,之所以能夠在行銷過程起到關鍵作用,而且幾十年來一直是保險行銷的重要方法,是有其原因的。陸筱尹認為,說好案例除了日常的潛移默化、觀念灌輸以外,還能夠發揮許多效果:

前例:對許多人而言,貿然接觸並接受陌生的資訊是較難引起認同的,但是透過案例的分享能夠降低人的心防,知道曾經有人、甚至許多人都這麼規劃,往往心裡就比較容易安心,對保險的熟悉度也會逐漸提升。

前車之鑑:如果說案例的前例作用可以讓客戶安心,那麼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案例也能夠作為保戶的前車之鑑,喚起保戶對風險的認真看待與重視。無論是有投保而得到理賠的案例,或者是沒投保而讓人處境堪憂的案例,在在都提醒著客戶──這些風險是確實存在的。

有與無的比較:保險業務人員所經歷過的案例,並不全都是圓滿的結局,也有些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能妥善理賠的例子。透過有無理賠的案例比較,能夠協助保戶清楚明白沒有保險、沒有好好規劃保險以及有完善保險規劃的差別。

能力的信任:案例故事體現的不只是故事本身,更是對保險業務人員專業能力的累積。透過案例,保戶無形中認識到這位保險業務人員曾經提供哪些服務、有什麼樣的處理方式、能夠協助保戶做到什麼程度、抱持著什麼信念從業。當保戶有了感受之後,自然會產生對於這個保險業務人員的信任。

滿足比較心態:對某些保戶來說,買保險不是因為覺得保障重要,而是因為「別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態。事實上,陸筱尹也曾遇過有些保單就是客戶主動,問起「別人說他的保單有那些功能,為何我的沒有?」,因而成交的。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