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會有一個迷思,認為保守型的投資風險最低,但陳彥志表示投資真正要看的風險是「萬一無法達成目標」。在長期且定期定額的投資下,長久報酬率會回歸對應風險的平均報酬率,而投資高風險的標的才有可能獲得一定的報酬率,低風險的狀況則會失去獲得高報酬反彈的機會,並減低報酬在時間複利之加乘效果,因此太過保守的投資並不是退休需求的解決之道。

  逢甲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陳彥志教授認為退休規劃可以細分為3個步驟,首先是分析退休需求,再來則是瞭解退休準備的狀況,最後才是進行退休規劃。

3大步驟,制定完善退休規劃

  分析退休需求是進行退休規劃的第1步,也就是首先要釐清自己退休後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以最近臺北市長照中心的新聞為例,北投奇岩長青樂活大樓正式啟用,失智長者的照護費用1個月要價5萬5,000元,引起一番熱議。先不論價格是否合理,陳彥志表示臺灣現有的銀髮養老住宅1個月所需費用約6萬至10萬元左右,倘若民眾去參觀過,就會對未來有些想像與選擇,像是住單人房或是多人房、對設備及環境品質的要求,甚至是聘請居家看護等,從需求回推費用,民眾對老後所需的金額就會有比較準確的概念。

  瞭解自身的需求後,再來便是看現在退休準備狀況為何,這一部分是由2大塊組成,分別為政府及社會保險提供的金額,以及自己當下的存款,在釐清準備狀況後才有辦法訂定明確計畫,開始累積不足的財富。除了軍公教人員有各自的退休機制外,一般民眾最常具備的是勞保與勞退的保障,其中勞退的部分除了雇主提撥勞工每月薪資的6%外,勞工自身最多也能提繳6%,這些錢會於個人專戶中累積收益。陳彥志建議沒有任何投資經驗的民眾可以從勞退的自額提繳開始,因為自額提繳不但有稅賦優惠,從費用率角度,管理費也較一般基金投資低,光是稅賦優惠來說,就是很好的投資選擇。

  財富累積可以說是退休規劃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畢竟規劃再完善,還是要有足夠的金額來讓計畫兌現,無論是利用保險、基金還是股票,陳彥志認為其中沒有優劣之分,最好是每一項都要具備,而且都是愈早開始接觸愈好,端看民眾的機緣與是否遇到一位好的保險業務人員或是理財專員,為其介紹合適的商品,或是在金融機構與媒體的理財教育宣導下,決定開始進行退休規劃。

  有些人是有了充足的財務規劃,有了明確的目標後才有動力去賺錢;有些人則是本來就很節省,一直都有儲蓄的習慣。當民眾開始存錢或是投資後,自然就會漸漸開始思考財務規劃與退休規劃的重要性,甚至進而意識到老年的缺口有多少;又或是有些民眾雖然尚未開始儲蓄,就先接觸到退休規劃相關的知識,其在試算所需金額後發現退休規劃不足度的嚴重性。財務規劃與財富累積2者其實是相輔相成,並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之分,端看民眾哪一個觀念先被建立。

  談及如何喚起民眾的意識,陳彥志坦言這是相當困難的事,仍需要透過大量的金融教育,這也是保險及投信投顧公司等之企業責任,金融機構的投入不可或缺外,同時這也是專業的財務顧問,諸如理專或是有考取RFA、CFP等專業證照的保險業務人員,提供民眾協助與專業的最好機會。陳彥志曾在私校退撫儲金監理會擔任顧問,目前私校退撫儲金制為有自主投資平台的確定提撥制退休金,儘管多年來宣導年輕教職員不要將錢放在保守型投資,但在改為自動預設投資於人生週期基金前,仍有7成多的私校教職員選擇保守型的投資或是沒有登入系統調整資產配置,這些教職員是規劃講座仍無法觸及的民眾。因此,透過制度設計讓民眾被動投資也是相當重要的。所幸現今也有許多金融機構與媒體提供網路平台與資源讓民眾試算退休所需金額,同時增加民眾觸及相關議題的機會。

  對保險業務人員來說,倘若退休規劃商品不是保單,是否有足夠的誘因讓業務人員去推動是一大問題,保險公司應該思考未來要推出什麼樣的退休商品,這將會是未來的趨勢。陳彥志表示,近年來考取退休規劃相關證照的保險業務人員人數逐年上升,這代表業務人員相當重視自身相關的專業技能,也代表民眾對退休規劃相關的議題的關注與需求也在不斷上升。

疫情過後,是重新審視退休規劃好時機

  在疫情的衝擊下,雖然使民眾的工作機會減少,但同時也會增加危機意識,讓保險需求發生改變。在保險理論中,背景風險的定義為獨立於其他風險之不可投保風險,而疫情的影響便可以說是一種背景風險增加。若是以個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情境確實會增加民眾風險趨避的傾向,當這種不可控制的風險出現或是變大時,理論上買保險的需求就會增加。

  實際上,疫情過後保障型的商品的確熱銷,然而同時也有大量的民眾投入投資市場,陳彥志認為這與疫情對民眾收入的影響有關。對那些僅改為居家上班、收入沒有改變的人來說,疫情過後消費反而減少,出國花費或是額外的娛樂開銷下降後反而有多餘的資金,在這些資金投入市場後,連帶造成資本市場的上漲。陳彥志以國外為例,國外郊區的房市有一波大漲,因為居家上班,讓民眾對住在公司附近(市區)的需求下降,郊區房子的需求因而上升。對這樣的人來說可以投資的錢是變多的,反而是要趁這段時期多準備退休規劃。

  相反的,疫情對其造成嚴重衝擊的產業工作者,如航空業、零售業、外國遊客為主的餐廳等,收入下降甚至是銳減的情況下,可能就要動用存款甚至是儲備的退休金度過困境,退休準備也會因此延宕。因此,在疫情發生後,重新審視自己的退休準備情況也是相當重要的。

  陳彥志認為保險業務人員的優勢是可以與客戶面對面交談,瞭解其實際的狀況,並給予最適切的建議,這樣具備溫度與彈性的協助,是人工智能如何發展都無法取代的。

  這也帶到疫情帶來的另一個影響,那便是大幅加速金融數位化進程。麥肯錫202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指出,各國電商在疫情過後大幅成長,以英國成長幅度350%最多,連原先電商發展相對成熟的中國也成長了60%,顯見疫情的推動力之驚人;而金融界期間也在思考如何讓營業與服務不中斷,投入相當多資源讓原先的工具加快上線,以讓客戶能在網路上使用同樣的服務,也加快了金融創新的速度。

  對業務人員來說,AI與數位化的趨勢是應該留心但不該是害怕,這些金融科技的工具不是業務人員的競爭對手,而是擔任輔助者的角色,業務人員要瞭解當下的趨勢並去利用,同時也要提供民眾相關的工具以及使用方式。目前市面上的AI理財工具琳瑯滿目,銀行業有國泰智能投資、中信智動GO、台新理財智多星、北富銀奈米投等;證券業則包括富蘭克林國民理財機器人、復華低點通理財機器人等,不同金融機構針對金融科技趨勢提供不同理財機器人服務。從普惠金融的角度來說,其中許多網路銀行APP也提供小額投資的功能,有機會成為年輕人投資理財的啟蒙,而年輕人也相當願意嘗試這些數位化的工具。

  疫情也會導致投資選擇改變,銀行長期低利率的情況下,誘使民眾將資金投入投資市場,加上盤中零股交易的開放、臺股一片看好的情勢下,年輕人投入股市是歷史新高。根據證券交易所統計,2020年新增證券開戶達132萬人,創歷年新高;30歲以下總開戶數達151萬人,占該年齡層人口比重超過40%;而2020年10月26日至2021年2月,總投資人數達74萬人,30歲以下年輕族群有16萬人,成交金額達985億元。

  盤中零股交易的開放,讓口袋不深的人可以小額投資,這也讓小資投資人能利用投資理論,計算最適投資比例的投資策略,在市場實際運作時不會有無法負擔的問題。例如可以利用「效率前緣」計算對應風險的最適投資比例,所謂最適效率前緣是計算出多個投資標的占比,最終算出相同風險下效益最高的組合,在先前投資者可能會因為資金問題買不起理想比例的高價股票,零股交易開放後此問題便迎刃而解。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