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時代,逆齡挑戰

0
135403

時間過得很快,每2個月出刊的退休專欄已進行了將近2年時間,即將告個段落。最後一篇專欄,我們來看看「逆齡時代」下的新中老世代還可以為自己多做哪些準備。

替未來的自己做好財務規劃

在威廉.莎士比亞筆下,世界是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是演員,各自有登場和退場的時間,而且人一生中扮演了許多角色,共可活出7個人生階段。人生階段如何切分,眾說紛紜,但重點是每一階段「未來的我」是每一階段「現在的我」的連續函數應該是大家認同的。

心理學家Richard Herrnsrein及經濟學家David Alison曾提到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意思是人們會對於短期事件缺乏耐心,但對長期規劃展現耐性。問題是當我們必須為長期計畫付出行為時,該行為立刻變成眼前的問題,我們會再度失去耐心,讓該做的事情又再拖延。

舉例而言,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Teachers Insurance And Annuity Association, College Retirement Equities Fund;TIAA-CREF, 2016年後改名TIAA)有近百萬名成員以投資型保險作為其退休資產的準備工具。根據契約,參加TIAA-CREF的教職員每年可以對其投資型保單內的資產配置進行免費調整,不過在這20~30年間,即使市場出現數次多空交替的重大振盪,超過70%的人從未改變自己的配置,另外不到10%的參加者僅調整過一次投資組合。

思考未來時,我們容易將退休後必要的準備過度折現,令這件事變得沉重與難以啟動;相反的,現時的消費卻相對輕易,所以大部分人容易出現在財務上過度活在當下的現象。問題是,人生有秋收冬藏不同階段,財務資源有限,若過度優寵現在的自己,就會造成對未來的自己吝嗇。

要能有效地超越人性的偏執與弱點,我們可以靠行為推力(behavioral nudge)助自己一臂之力,為未來的自己負責。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強迫儲蓄的機制,減少自己做非理性決策的衝動。經濟學家Richard Thaler and Solomon Benartzi設計過一項金融產品,使得人「偏好現況」的行為變成助力,這一個金融產品被稱之為「明天存更多」,主要有4個特色:

1.員工從未來薪水中增加儲蓄金額而非現在;
2.增加儲蓄的資金來自未來增加的薪水;
3.所以每一次加薪,員工個人儲蓄率就跟著增加;
4.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退出這個方案。

實驗結果顯示員工儲蓄率從3.5%上升到13.6%。我們所服務的企業不一定如Thaler所實驗的企業會為員工推出類似福利方案,但我們可透過個人或家庭的習慣建立,為自己與家人的明天存更多。尤其從35歲到60歲的階段是人生理財決策的高峰期,在這個年齡階段區間的人生的經驗、知識以及分析能力已經塑造成型,每個人都可以逐步為「未來的自己」做出更好的財務準備與規劃。

銀髮居新選擇

退休養老的住所安排也十分重要。截至2020年底,全臺登記戶數共有893萬多戶,其中1人獨居的家戶約304萬戶,占所有戶數的34%,比例最高,也是過去15年間增加最多的家戶型態,倒是4~6人家戶數逐年遞減,而2~3人家戶雖增長近30%,但合計增加比率遠遠落於一人家戶增加的幅度(56%)。在少子化與不婚、晚育的潮流下,預期未來1人家戶將持續增加。有專人照護的老人社區即可能成為高齡者居住的新選項,也可能蔚為社會新主流。

美國營建業大亨戴爾韋佰(Del Webb)鑑於美國社會文化中普遍有著子女較早獨立、兩代分居的生活方式,早於1960年闢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座落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太陽市的退休社區,現在全美韋佰社區共計50多處,這些僅允許55歲以上年齡入住的社區分布於加州、佛福里達州與亞利桑那州等氣候、交通條件好的郊區。

「55+社區」乃根據老人節奏打造重視安全性與健康的慢城生活,社區內鋪設無障礙步行道、無障礙防滑坡道,實施人車分流等。老年人穿越馬路時間延長,車速最高時速不可超過50公里,高爾夫球車為社區代步工具;醫療設施充沛以減少高齡者來往醫療照護間的舟車勞頓,社區中除了大型綜合性醫院外,還有復健醫院以及小型診所。

除了硬體設施外,社區也注重高齡者精神層面的需求。多數社區建構圖書館、高爾夫場、俱樂部、美術館與演奏廳,以滿足住戶精神上的饗宴。住戶亦可參與各式各樣的課程,如手工皂、植栽、書法、手機攝影、瑜珈與讀書會等文藝或體能課程,隨時都可以和其他55+鄰居維持社交活動與嗜好交流。這樣的養老社區概念這幾年也在大陸保險業普遍興起。大陸保險公司透過特定保單銷售讓保戶取得高齡社區入住的優先權。大陸太平洋保險公司的梧桐人家、泰康人壽的燕園、蜀園、申園與粵園都已營運中。保險公司設計該產品的精神主要以「保單養老金給付與養老社區實物服務」的概念啟動產業轉型。

至於臺灣,國內第1座銀髮住宅是潤泰集團打造的潤福生活新象館,入住保證金達700萬~1,500萬元。已有15年歷史的長庚養生文化村,具有長庚醫院醫療資源的優勢,入住保證金相對較潤福來得低。位於新北市中和的樂陶居是青銀共居的平價樂齡宅,由日勝生集團打造,只租不賣,租金從2萬2,000~3萬8,000元不等,2019年公開招租時,很快80戶便全部滿租。新光人壽興建的板橋新板傑仕堡樂齡宅規劃174戶已於2020年初啟用,希冀建構出「食衣住行育樂醫」的全方位服務。

然而,面對各種銀髮居的選擇時,無法輕忽的是,這些55+高齡宅除了每月租金外,還需要入住保證金,以及每月如膳食費、水電費、管理費等固定開銷,以潤福為例,2人同住每月固定支出高達4萬2,300元。因此,若希冀未來的自己享有選擇居所的自由時,仍必須仰賴現在的自己儲備退休基金,如此方能寬待自己與家人未來的銀髮生活。

保障財產──安養信託

最後,在進入高齡化社會與獨居人口快速增長之際,我們亦可透過信託保全財產並安養未來的自己。什麼是信託?信託是一種受嚴格法律保障的財產管理制度,由委託人(財產所有人),將財產權移轉給受託機構,受託機構依財產所有人與其訂下的契約來管理這筆財產,並支付在委託人要照顧的受益人身上。

信託的財產包括金錢、不動產、有價證券、保險金等,如果委託人與受益人是同一個人,則稱自益信託;如果委託人與受益人不同,稱他益信託。根據統計,臺灣近幾年高齡與身心障礙者的安養信託需求快速增長。安養信託是自益信託的一種,其安排可讓擔心上了年紀之後腦力退化,甚至失智無法自理生活的受託人,在自己神智清楚時,將財產交付受託機構,以自益信託方式約定受託機構於約定時日開始每月支付生活費或安養費用給安養機構直到身故。

受託人若有信託安全的疑慮,還可以選任公正的第三方信託監察人監督受託機構是否忠實履約,目前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或無子西瓜基金會都有擔任信託監察人的功能。隨著信託財產觀念普及化,安養信託快速增加,儼然已成為高齡者保障財產的一種方式。

目前的逆齡世代,正是廣大嬰兒潮世代的代表,不但樂於學習,更願意擁抱科技。積極管理錢財,也熱衷健身又愛到處旅遊。其經濟能力與人口眾數已讓銀髮議題成為各國顯學,最後祝福史上最有朝氣與活力的逆齡銀髮從容餘裕,活出豐盛,也祝福接棒的未來世代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新階段的人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