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及引進,民眾在醫療上的選擇愈來愈多,自費項目亦琳瑯滿目。本次特別企劃透過不同科別的5位醫師,解析自費項目的必要性,並且分享對商業保險的看法。

      近5年,臺灣醫療自費項目愈來愈受重視。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外傷及毒物科科主任方震中點出他的觀察:「大家都不希望健保費上漲,基於健保永續原則,自費項目愈來愈多將是目前趨勢。」

  方震中回憶,10年前自費項目偏少,甚至幾乎沒有。過去,當病人家屬哭著拜託他:「醫師,只要能把我家人救起來,多少錢都沒問題。」方震中都會回應:「不用啦,健保都有給付。」

  「隨著海內外醫療的突飛猛進,我愈來愈不敢講這種話。」方震中表示,現在不僅手術醫材有自費項目,許多藥品都必須自費。

  追根究柢,是現代醫學進步太快。以癌症為例,有些新式標靶藥物1個月就要10多萬元的費用,健保署基於財政永續的考量下,會選擇等藥物降價後再納入健保給付項目,「但對病人而言,疾病的逼近是等不了。」方震中指出。

  因為自費項目愈來愈多,臺灣民眾自費比例占整體醫療支出的比例非常高。衛福部「2019年國民醫療保健」報告中,2019年臺灣民眾自付費用占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比重高達35.4%,與OECD中的國家相比,排名第4,僅次於墨西哥、拉脫維亞與希臘。

  不過,方震中建議,若不是急迫性的手術,民眾可以多聽、多問、多看,讓自己有更多選擇。「實務上常見到相同的疾病,有些醫師覺得自費可以達成、有些醫師覺得不用,民眾應該依自己的身心狀態與預算做適合的選擇。」

常見10項特材比健保給付項目更優異

  臺灣目前在自費項目中有10項特材,醫界普遍認為有其優異之處,但價格較昂貴,在健保財源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列入健保給付;依現況,病患或其家屬如果希望使用,必須承擔健保差額外的部分費用。

  被健保署列在「差額特材」中的項目如心臟科的冠狀動脈塗藥支架、骨科的互鎖式鋼板,眼科的多種人工水晶體等都是最為常見的自費項目。

(詳情見分篇:心臟科、骨科、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