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型態的醫療模式不斷推陳出新,過往需要住院的疾病,現今或許只需門診手術就能解決,這樣的情況下,數年前購買的保單恐怕會有「雖然合規,但卻不合時宜」的情況發生。為了避免保戶因而暴露在風險之中,業務人員更應當精進自身的醫療知識,做到「超前部署」,預先做好保單的規劃與補強。

  保險從來都不是一個隨買即用的商品,特別是當醫療保險真正派上用場時,往往已經時過境遷,雖說保單的承保範圍、理賠金額在簽約時都已有明文約定,但近年環境變動快速,新式醫療也不斷推陳出新,且每個人的需求都會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而有所改變,難免會有保險理賠「雖然合規,但卻不合時宜」的情事發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眾該如何將原有保單與新型保單「新舊搭配」,或是以保單轉換的方式補足自身保單因時空背景不同而產生的風險破口?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郭長榮以及副教授宮可倫一同提供見解。

利用保單轉換及新型保單搭配,補足舊保單的風險破口

  宮可倫表示,醫療險在給付項目與額度的設計上隨著時代的演變也有不小的變化,以門診手術來說,由於過往的使用時機不多,再加上過往醫療險推出時也沒有相匹配的醫療技術,導致有些保單在設計時並沒有規劃到這一區塊。如此會造成2種問題:第1是給付項目與實際醫療行為不同而無法理賠,第2則是給付費用杯水車薪,甚至是完全沒有該理賠項目的窘境發生。

  宮可倫仍不建議民眾因而解約舊型的醫療險保單,因為其沒有解約金,解約等於讓自己完全暴露於風險之中,較好的處理方式為添加可以接受副本理賠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來補足舊保單的不足之處,而在購買時,先前在不同公司的投保紀錄務必要誠實告知,以避免後續理賠爭議的產生。

  郭長榮則表示,過往民眾時常購買具儲蓄功能的壽險,長久下來累積高利的保單價值,這類「他益型」保單在保戶年紀稍長,度過責任重大期,其家人與子女較不需被照顧後,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透過保單轉換的方式,將壽險轉換成「自益型」的醫療保障。目前大多數的保險公司皆有提供類似的服務,但還是有不少限制,目前民眾對保單轉換的認識度與使用度都仍不足。

  然而要留意的是,並非所有的保單都有辦法進行保單轉換,僅有具備責任準備金的險種符合條件;另外郭長榮也不建議將舊保單完全轉換,在部分轉換的情況下,不管最後保額剩下多少,只要契約還續存,原先在保單下的附約就可以繼續維持效力。

  若是經濟能力許可,也可以選擇具還本功能的帳戶型醫療險來與原先的醫療保障搭配,加強保障的範圍與上限,而若是身體能一路維持健康,百年後還有一筆身故保險金可以供家人運用。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