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義:掌握客戶商品需求及投資契機,讓企業價值永續

文◎倪偉晟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738

 

民眾在這2年經過疫情的衝擊後,防疫意識大幅增加。對「需求面」來說,間接喚醒民眾對醫療險等商品的需求,而就「供給面」來看,多家保險公司亦快速針對法定傳染病推出防疫保單等因應措施,以及提供各項紓困保單貸款優惠等因應措施,滿足保戶的保障及資金運用需求,凸顯出保險安定社會的功能。

 

  全球疫情爆發後,臺灣相較其他國家防疫成效佳,整體經濟面反而逆勢成長且股市活絡,不過2021年5至7月份,疫情升溫至三級警戒,在業務人員無法與保戶接觸,銷售難度增加的情況下,導致6月份業務人員通路僅貢獻175億元新契約保費,創下金融海嘯後的單月新低紀錄,連帶使業務人員在疫情期間嚴重流失。

  新光人壽總經理黃敏義談到,幸好各壽險公司紛紛實施暫停考核,給予無法達到考核標準的業務人員實質紓困,否則將流失更多業務人員;另外,為了讓保險在疫情期間持續扮演風險分散及社會安全網的角色,主管機關與保險業快速反應開放「視訊投保」,讓保險業務可持續進行。如此可望成為新常態,變成永久的政策改革與措施。

第六回生命表上路、遠距投保實行,對壽險業產生顯著影響

  黃敏義表示,延續2020年的重大政策,如接軌國際會計準則IFRS17、提高壽險門檻保障比率、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宣告利率平穩機制、CSM不得為負等,這些政策在2021年持續發酵。保險業持續調整財務及商品結構,更偏向保障型商品市場,而調降利率後的低利率環境,使得過去以儲蓄型保險商品為主力也順勢轉型,保險公司呼應主管機關重回保險本質之訴求,銷售各式保障型商品,讓國人保障再提升。

  2021年第六回生命表上路,距離上一期2012年第五回生命表適用已經長達9年的時間。當時民眾平均壽命為79.5歲,而前年(2020)年已提升至80.9歲。黃敏義說明,生命表為保險商品計算死亡率及保費之重要依據,隨著民眾平均壽命延長,死亡率降低讓危險成本降低,壽險商品保費因此微幅調降。

  而影響更大的是生存年數拉長、醫療資源使用程度提高,因此長年期甚至終身保障的醫療險、長照險或重大疾病相關商品保費漲幅將近1成。未來消費者要付出更多費用才能轉嫁長壽風險,也因此保險業紛紛推出具有外溢機制的保險商品,透過保戶自主健康管理,達到保費折減、增加保額或領取回饋金之效果,減輕保戶經濟費用的負擔。

  除了第六回生命表上路所造成之影響外,由於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三級警戒期間讓面對面接觸的保險業務顯得窒礙難行,為了滿足客戶各類保險服務需求,主管機關特別放寬可以用「視訊」取代「親晤親簽」,以及紙本作業得以拍照上傳或電子郵件寄送。黃敏義認為,透過數位科技的力量,「遠距投保」的便利性可能將持續改變傳統銷售模式,讓保險成交過程更沒有距離。

  以新光人壽來說,在2021年11月開辦「光速保」新契約遠距投保作業,確保客戶服務及保障客戶權益,運用資訊科技免接觸、無紙本,以電子要保文件、視訊錄音錄影、電子簽章,全程無紙化、資料不落地,協助客戶並提供最佳服務。

做好風險應變與數位轉型,創造保險新商機

  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企業都體認到風險應變與數位轉型的重要性。黃敏義認為,面對風險的瞬息萬變,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應變調整,靠的就是「數位力」。數位轉型對保險業來說,是挑戰也是創造新商機的重要機會。

  他提到,以新光人壽來說,2022年將加速導入RPA(機器人行政流程自動化)提升效能、持續發展AI與大數據應用。雖然目前臺灣保險科技尚未達到蓬勃發展的階段,但政府和保險業近幾年也相當積極將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科技應用與營運作業結合,並推出創新的服務應用,例如:智能客服、智能保單合約、區塊鏈聯盟、車聯網等,將有助保險業長遠的發展。

  此外,高齡少子化的議題也是保險業未來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商機。配合政府長照政策的推動,有更多客戶意識到自己的長期照顧要超前部署,黃敏義提及,目前臺灣長照險的滲透率僅3.4%,遠低於其他險種,未來長照及醫療照護等相關商品的需求將會快速增長,保險業可朝向開發對抗長壽風險之商品、加強推廣的策略方向前進。

  而對業務人員來說,在如此的環境下,須培養全方位保險規劃能力,充實壽險、醫療、意外險等保障型商品知識及銷售技能,在客戶還未意識到人生風險時,協助提前做好保險規劃。黃敏義建議業務人員應配合保險公司數位轉型,善用數位工具,以開拓更多成交契機,讓成交更有效率,並且進一步加強投資型保險及相關理財商品的訓練,考取專業證照。透過全方位的規劃,讓客戶在投資與保障上獲得雙贏。

疫情加深風控意識,保險業應著重4大重點

  黃敏義表示,民眾在這2年經過疫情的衝擊後,防疫意識大幅增加。對「需求面」來說,間接喚醒民眾對醫療險等商品的需求,就「供給面」來看,多家保險公司亦快速針對法定傳染病推出防疫保單、取消法定傳染疾病等待期批註條款,以及提供各項紓困保單貸款優惠等因應措施,滿足保戶的保障及資金運用需求,凸顯出保險安定社會的功能。
黃敏義認為,面對後疫情時代,除加深原有風險控管意識外,也產生新的風險管理思維與樣態,保險業於風險管理層面更應著重以下4項重點:

1. 新型態風險:

  因應疫情非屬景氣循環之內生因素,而造成經濟衰退及金融動盪,更應重視其所造成之壓力情境對保險業風險承擔能力及資本適足性的影響。與此同時,全球也日漸重視嚴峻氣候變遷風險對企業的影響,因此,新光人壽將氣候風險納入長期經營政策,建置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架構(TCFD),以有效降低未來氣候變遷風險的衝擊。

2. 營運中斷風險:

  由於疫情可能會造成公司營運中斷的風險(如人員大量染疫等),新光人壽為了提升因應及快速恢復的能力,致力推動營運持續管理(BCM),建立營運持續計畫(BCP),以保障客戶、股東及員工之權益。

3. 資安風險:

  疫情使保險業加速面對經營型態轉型,並產生多項數位化工作及保險服務模式(例如:居家辦公或採用遠距投保等),同時也使保險業更加重視資訊安全風險,而在面對未來數位科技作業的趨勢下,保險業應持續加強及精進資訊風險管理因應策略。

4. 資產風險:

  考量金融市場環境變化迅速,保險業者應重視風險控管,並厚實資本以抵禦各種風險事件衝擊,並在有效風險控管下,將危機化為轉機。
「疫情讓我們更謙卑地面對生命。」黃敏義說,身為社會安全網中重要的一份子,更深知在ESG的職責,而科技則是協助落實的關鍵要素。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