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蹤,幫助夥伴定著

文◎編輯部

0
28283

執行追蹤是管理者搭建高定著團隊的必修課,只有過程把控到位,才能讓夥伴有效定著。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曾經遇到這樣的情形:在月初,夥伴明明拍著胸脯承諾「這個月我要見30位客戶,成交3張保單」,結果臨近月底都遲遲未「破0」,結果與預期有顯著差異。這可能與夥伴自身有關,比如不夠勤奮、人脈資源匱乏、展業技能不足等;但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夥伴業績不佳其實與主管有莫大的關係。

  好業績來自好的過程管理,特別是從事時間自主的保險行銷工作,若主管未能確實地追蹤夥伴的拜訪量、活動量、目標達成進度等,既無法知曉夥伴在展業過程中遇到哪些難題,並及時伸出援手;亦無法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建立正確的從業心態,又何談有穩定的收入、良好的發展空間?

3要點助主管追蹤更高效

  誠然,許多主管都知曉執行追蹤的重要性,但在追蹤過程中,或只是「坐而論道」,或看見夥伴業績不好便乾著急,卻沒有實際方法助夥伴收穫好業績。其實,執行追蹤是需要講求方法的,以下列舉3要點,幫助主管追蹤得法。

1. 追蹤不是向夥伴「要業績」 而是幫其「找業績」

  主管必須明白,追蹤的關鍵目的不是絮絮叨叨地督促夥伴「你要開單、你要拜訪、你要出勤……」,而是瞭解夥伴的目標達成進度,助其解決問題,從源頭提高夥伴的業績。

  比如,當夥伴業績不好時,主管要先透過追蹤及時幫他找到業績不好的原因,是活動量不夠、客戶資源少、成交率低還是自身狀態有問題?當追蹤的導向從向夥伴「要業績」轉換到幫其「找業績」時,夥伴便不會覺得主管的追蹤是令人討厭的事,反而會覺得在每次追蹤後,自己都有成長。

2. 個別追蹤的頻率應因人而異

  主管的追蹤一般分為2種情況:一種是常態化追蹤,比如每日檢查夥伴的工作手冊或讓夥伴將活動量情況發到通訊軟體群組中;另一種是個別追蹤,主管應針對夥伴的積極程度設定不同的追蹤頻率。

  針對缺乏工作熱情、只想完成公司考核指標,或是剛入行不久的新夥伴,主管應經常對他們的業績目標進行追蹤,若等到考核日期將近才開始追蹤,便離脫落不遠矣;針對主動性較強的夥伴,主管則不宜追得太緊,否則容易讓他們感覺喘不過氣。

3. 變「高壓式」追蹤為「談心式」交流

  無論線上還是線下、追業績還是追出勤,倘若主管的追蹤方式只是安排任務、追蹤工作、要求績效,夥伴可能會覺得主管是個冰冷的工作機器,一天到晚都在「追魂奪命」。其實,追蹤是一門藝術,若希望追蹤到位,又能讓夥伴安然接受,主管不妨變「高壓式」追蹤為「談心式」交流。

  例如,某主管發現平日準時參加早會的小A忽然接連3天都沒來職場,沒說理由,也不回消息,於是打電話給她。電話接通後,主管沒有直截了當地發問:「為何這幾日沒有參加早會?」而是噓寒問暖地問:「最近是不是發生什麼事?見你這幾日都沒有來職場,不知是什麼原因,但如果有什麼事需要幫忙,一定記得和我講哦……」

  原來,這幾日小A在拜訪客戶時頻頻受挫,正懷疑自己是否適合保險行銷工作,好在主管及時開導,讓其化壓力為動力,再度回到工作的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