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宏觀談

文、攝影◎倪偉晟

0
955

老化對每個生命而言都是無可避免的歷程。要讓退休及老後生活過得有餘裕、有保障,完全看先前的準備是否充足。

  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指出,由於工作年齡人口結構趨於老化,臺灣人口紅利(以15~64歲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大於66.7%作為衡量標準,對經濟發展有利)期間預計到2027年,而政府當前的津貼補助措施還不足以成為多數民眾生育的誘因,也還未有延長高齡者工作期間的規範,將來勞動力缺乏的狀況預期會愈來愈顯著,青壯世代肩上的重擔也會愈來愈沉重。

  對此,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專任副教授余祖慰認為,迎接超高齡社會,可從3點探討可行之政策方針,以增進社會勞動力和婦女的生育意願。

1. 延後退休年齡

  在人口負成長時代裡,將會使勞動力提前出現斷層,出現青壯年勞動力供給不足,健康長壽的高齡者卻可能過早退出職場的情形。

  而高齡社會最大的衝擊,便是造成財政的負擔,以退休金支付、提供健康照顧、福利措施等來說,無一不與錢有關。不少國家便針對勞動人口缺乏,提出延後退休、津貼延後發給、縮減福利等方針,作為社會健康照顧重新分配的依據,而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延後退休年齡」的採行。以荷蘭為例,法定退休年齡已調高到68歲,其他像是美國、法國、西班牙等國家,也正朝向把退休年齡延長到67歲以後的方向前進。

  對於臺灣來說,要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5歲向上調整,需要政府與資方的整合和溝通,並加上其他配套措施,才能使制度順利實行。

2. 鼓勵更多適齡工作者加入職場,增進勞動力

  除了延長退休年齡外,要減少高齡化、少子化對社會的衝擊,亦需鼓勵更多適齡工作者進入職場,持續工作。

  政府於2020年實施《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目的就是為了保障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就業權益,促進高齡者續留職場。當中分別對於在職者、失業者、退休者都有相關的協助措施,如此做法的好處是能立即看出成效。

  增進勞動力還可以從輔導就業、延長工時、鼓勵婦女二度就業3方向中擬出政策及方案來著手。另外在移動人口(外籍移工、移民)的部分,通常移入的勞動人口多與技術和教育相關,對於臺灣經濟長期發展來說會帶來幫助,但是也易引起本土勞動者的反對。在引進人才及人力的同時,如何確保不同身分勞動者的權益,為當前政府正在面臨的課題。

3. 鼓勵生育

  鼓勵生育較多的子女、培養更多具生產力的勞動人口,是面對高齡化衝擊一項較為長期的因應策略。許多已開發國家認為低生育率將會對經濟、社會福利帶來威脅,甚至是考驗著種族存續的問題,因此便採取鼓勵生育的措施。例如:瑞典政府提供新生兒父母總共480天的給薪育嬰假福利,其中90天被強制規定給配偶使用,被稱之為「父親月」(Daddy months),且前390天,父或母可享80%薪水。

  而臺灣政府自2021年起推動第2期「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透過「平價教保續擴大」、「就學費用再降低」、「育兒津貼達加倍」3大做法,期望能降低家庭育兒負擔,讓年輕人敢婚、敢生、樂養。

  余祖慰表示,雖然相關措施和津貼補助近年來皆有持續調整及增加,但是相比其他國家,未來育兒政策若能提供父母更多「實質有感」的補助,將來超高齡社會的負擔,才有機會由更多具生產力的下一代來分擔。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