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我受邀於新加坡大東方萬程會年度華語壽險大會上做了一場視訊演講。在會後提問時間,有學員問到:「對於現代的年輕族群,您如何去告訴他們保險的重要?又會給他們什麼樣的保險商品建議?」我當時回答:「我會告訴他們,首先要讓自己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

  回想自己年輕時購買保險的過程,在25歲時會買下人生第一張保單,是因為在一天上班途中看到一場嚴重的機車車禍。當時想著,父母親辛苦養育我長大成人,我才開始工作賺錢,雖然也還沒能供養父母,但如果哪一天我也不幸發生意外,覺得至少應該留一筆錢給父母,能夠作為對他們的物質補償外,也算是盡點孝心。

  結婚後,很快有了兒子,開始有了作為一個家庭經濟支柱的實感,身為一個負責任的男人,我應該要確保我的孩子成長過程生活無虞,我仍健在就由我來負責賺錢;我不在就由保險金扶養妻小。我就這樣陸陸續續買了幾張高保障的保單。

  接著,防癌險推出,在那個談癌色變的時代,剛開始也如同早期保險的死亡話題,談癌症似乎是個禁忌,推行相當困難。但隨著資訊流通,民智漸開,大眾也逐漸能夠認同接受,而我也深怕沒跟上流行,趕緊投保,而且還買到最高額度。現在回頭看,真的是只能套一句話說「買過的人都說讚」!

  而醫療險在早期因為勞保制度的關係,大多數客戶是不願意加保的。「有勞保就好」幾乎成為標準拒絕理由,一直到健保制度的推出,透過政府各項宣導,民眾反而更清楚如果想獲取更好的醫療品質,商業保險是一個必要的選項。而我雖然早期購買的保單就有一些醫療險附約,但真正更完整補齊應該也在那個時候。

  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思考到應該要有一些儲蓄準備。我深知自己不是一個能好好理財的人,想要花的錢總是比賺得還多,而保險的強迫儲蓄功能成為我最佳的儲蓄工具,所以我也開始有了儲蓄險的購置。當時如果不是透過保險,我看很多錢大概也早花光了。

  重大疾病險開始販售時,我也邁入中年了,不再像年輕時對自身健康那麼自信跟樂觀。所以用一種「繳保費,買健康」的想法買保險,避免因為一場重疾治療,將年輕打拚時辛苦累積的一點錢全數花光;更以「對賭」的心態,希望這些重疾都別出現在我的人生裡,我寧願將所交的保費都當成「健康保護費」。

  更到後來,長期照護險推出時,對照我當時的年齡,保費已相當高,只能怨商品開發得慢,雖然我也不認為被長期照護會是生命中的選擇,但更知道人生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自主選擇的。想一想,至少每月照護費用準備著,不至於給家人在精神負擔外,還添加太多的金錢負擔。所以決定也跟著投保。當然,後來的長扶險、失能險大概也都是這樣的心態。

  林林總總買了這麼多保單,現在如果問我有何感想?我最常說的是「如果可以重來,應該還要買更多保險,而且愈早買愈好!」因為,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保單的死亡保障額度縮小了,代表我的「生命價格」減少了(我一直認為,人的生命透過保險估算其實是有價格的),而有一些醫療商品的保障期間眼看就要截止了,當時覺得好遙遠的最高年齡限制,好像馬上就在眼前了?而儲蓄保單確實讓自己存下一些錢,但總覺得還是有些不足。

  當然,時代變遷,新世代年輕人的思維一定跟我有所不同。但是,無論年輕族群的人生觀如何,婚姻觀、家庭觀、理財觀如何,除非科技短期間有大躍進,否則只要是人就仍需要面對生病、受傷、衰老,以及最終的死亡。或許我們沒能力照顧更多人,但至少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而保險就是一個最能夠自主自立且能堅定依靠的力量。

  當然在目前普遍「高物價,低收入」的時代,對多數年輕人而言,保費負擔一定是個考量因素。但是回想我自己年輕時,也從沒覺得自己是因為有多餘的錢才來買保險的。所以保費不全然是取決於有沒有錢,而是我們是否認為這是必要又重要的支出。甚至我必須說,就是因為沒有多餘的錢,所以更應該想辦法擠出保費;就是因為沒有太多錢,所以更應該為可能的人生風險及早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