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險於青壯年時期降臨時,往往會讓人脫離人生原先的軌道,無論是自己或是家人都可能會頓失依靠與方向。透過實際案例,看楊煒仙是如何透過保險的力量,將她的保戶以及其家人從風險中拉回生命常軌,得以繼續前進。
國泰人壽展業大雅通訊處行銷總監楊煒仙表示,青壯年族群最大的風險還是在於意外的部分,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數據顯示15~24歲的民眾死亡原因事故傷害排名第1;於25~44歲民眾則排名第3,僅次於癌症與蓄意自我傷害(自殺)。可見意外險的購置對青壯年族群來說相當重要。
「意外跟明天,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是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警語,但恐怕實際能喚醒風險意識的效果相當有限,大多數的人還是不認為自己會遇到意外,覺得明天還是會一如既往地來到,卻忽略了其實只要透過意外險所提供的保障,用相當便宜的費用就能夠規避掉意外對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談及產險公司與壽險公司所銷售的意外險,兩者最大的差別在保證續保方式的不同。雖然壽險公司的意外險大多需要依附在主約上,只要主約還存在,通常就可以保證續保;而產險公司的意外險則多為定期險種,可自動續保,但不保證續保。
在我服務期間,一位夥伴由於她的先生很早就過世了,3個孩子靠她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拔長大。當時她最小的兒子是18歲的夜校學生,本想再過不久他就畢業,便可以稍稍分擔家中的經濟壓力。
怎麼也沒想到,一次下課後,孩子與朋友聚會,媽媽在家中卻怎麼也等不到兒子回來。隔天夥伴才得知兒子騎車意外跌入水溝裡,被機車壓住而溺斃。唯一幸運的是身為保險業務人員的媽媽有幫他投保意外險,讓這個孩子在離世後,有800~1000萬元的理賠金可以稍稍撫平家人的傷痛,也讓他所愛家人的生活用最快的速度回到正軌。
投資型保單進可攻,退可守
楊煒仙認為,許多人都忽略了投資型保單中變額壽險保障的部分,只把重點放在投資。就她而言,投資型保單反而是最適合做為年輕人的保險商品,只要用最少的錢達到最大的保障,又可以做為一個可以自由運用的投資工具使用。
大多數的保障型商品一旦斷繳,保障就會消失。然而年輕客戶最常遇到的問題是,購買保障後遇到收入不穩定的時期,便沒有能力持續繳納保險費,索性選擇放棄保單,頓時讓自己完全暴露於風險之中。投資型保單的好處是,即便暫停扣款但保障依然存在,還可以透過購買有附加失能照顧金的商品來提高失能保障。
意外除了可能導致死亡外,還有導致失能的可能性,若是沒有相關保障,對家庭的影響勝過於死亡,失能保障也最好要擁有。楊煒仙認為對資金不足的年輕客戶而言,投資型保單加上意外險是相當不錯的組合,若有餘力,可以再增加產險保障,減少財物損失的風險。
有一位登山的朋友,在公司擔任主管,小孩都在國外讀書,其實日常開銷相當辛苦。在討論保險配置的時候大家都還很健康,朋友只在國泰保了防癌險,其餘大多都在別公司的投資型保單上。朋友曾想過要解除一些投資型保單,太太的想法是再不濟也可以變賣一些房產,但我明確再向他們說明了一次投資型保單的意義與功能後,他們才決定將保單留下來。
一次例行體檢時,這位朋友發現罹患肺腺癌,不到3年的時間就離世,當時他最小的孩子還在美國讀高中。而這些投資型保單除了投資之外,保險理賠也足夠支付家人的生活費用,不僅幫小孩完成學業,也保住了其他財產,成為穩定家庭的支柱。
不同族群的風險也有所不同
保險的購置畢竟是一筆支出,不算是便宜的費用。就資產狀況的不同,可以將青壯年客戶分為2種族群:
◎高資產族群:
此類客戶的父母通常保險觀念較佳,出生時就會為兒女購置相對完整的保障,所以規劃的部分會較著重於傳承時會遇到的風險。有少數高資產族群認為即便真的遇到意外,也可以靠自身的資產來負擔,楊煒仙就會提醒客戶,即便是開公司也會遇到像是疫情等市場動盪的情況,屆時也會需要一大筆周轉金來渡過難關,現在擁有不代表永遠擁有。
更何況青壯年通常還沒「掌權」,跟一般上班族的能力其實相差不大。楊煒仙會建議收入的1/3用於家庭生活、1/3做為緊急預備金,1/3則投資在風險轉嫁上,會是較為理想的搭配。
有一個我服務的高資產家庭,家長有一定保險觀念,但孩子卻很抗拒。我就先建議父母先將自己的壽險規劃補足,以防止未來可能會有稅務規劃的需求。沒幾年後我聽聞客戶大腸癌驟然過世,孩子突然要接一間公司相當手足無措,同時要繳交的遺產稅是好幾千萬元,一時也沒有這麼多現金可以周轉,所幸可以用父親壽險的理賠金來運用,加上我有稅務專長可以協助,並介紹會計師做後續處理。
保險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在此體現,同時也讓這個家庭的孩子認知到,意外來臨時無論有錢與否,家庭都會面臨巨大的衝擊,而要是沒有這些保單,他可能需要去向人借款應急,這對他來說是面子掛不住的行為。婚後他把自己,還有太太小孩的保險都買足。
◎中產階級以下的族群:
這類族群的客戶由於資產不足,其實是更應該擁有保障的一群人。但業務人員在為其規劃保險時,最常聽到的理由恐怕就是「沒錢」。正如臺語俗諺所說:「生食都無夠,哪有通曝乾。」楊煒仙會告訴客戶:「那你的人生一定要一帆風順,否則一旦出狀況,你該如何對你的伴侶、小孩、父母交待?」
正因我們無法知道風險什麼時候來臨,所以更需要透過保險來將可能產生的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未來可能買房的人,更要有一個概念是,有多少的房貸,就要有多少的保障,否則哪天你遇到意外或狀況,房子恐怕會被法拍而不是留給家人。
楊煒仙表示,一份相對完整的建議書,對年輕人來說負擔都會有點辛苦。可以用3~5年「漸進式擁有」的方式來添購保障,先買部分,待之後收入增加後再慢慢購足。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