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作,建構老人醫療與經濟安全體系

文◎許仲博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167

 

隨著臺灣一步一步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相關議題日益受到民眾重視,而民眾在退休後如何確保自己的經濟與醫療狀況無憂,得以擁抱安穩晚年?分別從教授與醫師的專業角度出發,瞭解老人經濟與醫療安全體系。

  談及老人經濟安全體系的現況,逢甲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陳彥志認為,目前老人經濟安全體系最大的不確定性有以下4點:

1.勞工保險與後續年金改革的措施
就勞工保險來說,2020年的精算報告指出,平衡費率要收到27.83%,才有可能不破產,以現在的保險費率10.5%來說,幾乎是近2倍的差距,實際改革有其難度;再從提存基金來看,要是以保險商品來舉例,提存基金比率低於100%的商品通常在風險考量下就會被勒令停售,而勞保僅剩6.90%,可見勞保現況之嚴峻。

  陳彥志表示,政府雖每年都有提撥稅收放入勞保帳戶,但也只能延緩破產,根本的解決之道仍是民眾「少領、多繳」,而政府則是想辦法「提高報酬率」。以勞退自提來說,至多可以到6%,因有稅負的優惠,願意自提的民眾大多是薪資較高的族群,但一般民眾的意願仍然不高。

  而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制度亦提出新進人員轉為確定提撥制的修法,未來可能不會再有月退俸,從確定給付制變成確定提撥制,轉為跟勞工相似的退休金制度。相較先前的制度,確定提撥制繳的錢變多,領的錢變少,新進的公、教人員勢必會有反彈聲浪,但這也是維持制度健康的必要執行方向。

2.超高齡社會下的長壽風險與醫療風險
隨著平均餘命不斷提高,代表民眾要準備更多的錢才有辦法支應漫長老後的生活;而老年花費最多的則是醫療相關支出,其中自費項目更是驚人。保險公司若是推出規避老年自費項目的醫療商品,定價要非常謹慎,否則民眾將費用轉嫁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能會有無法承擔的情況發生。

3.自行準備的退休金不足
在各方改革勢在必行的情況下,陳彥志建議民眾對退休金的規劃不要抓得太剛好,要考慮改革後退休金「打折」的因應方法。民眾不應該全盤仰賴勞退,也要自行再提撥一筆錢做為退休金所用。普惠金融的產品或許是一種解方,如好好退休平臺上的定期定額基金,以較低的費用也能為退休做準備。

4.民眾可能低估通貨膨脹以及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
近來有個十分熱門的話題為FIRE運動,也就是盡早的達到財務自由並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根據估算,只要長期擁有穩定5%投資報酬率的標的就能達到這樣的目標。不少人都覺得這是一個不算太難的條件,陳彥志表示,這可能是因為過去幾年臺股活絡,從中獲利並不困難,但烏俄戰爭開打後,也造成一連串的投資市場波動,要是以為自己存夠了錢就早早退休,恐怕會讓自己的老年經濟暴露在風險之中,在進行規劃時一定也要將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納入考量。

  而通貨膨脹在諸多國家已經是相當嚴重的問題,這也是民眾在做退休準備時應留意的變數。陳彥志認為未來保險公司可推出以退休規劃為目標的附保證型投資型保單,使民眾能夠定期定額的長期投資,但選擇權評價的部分保險公司就要持續精算。

面對超高齡社會,普惠金融應持續優化

  因應超高齡社會的經濟安全,陳彥志認為普惠金融可朝3個方向優化,分別為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使用性,以及服務品質。可及性是指拓展商品接觸的客戶群,使原先沒有能力購買商品的民眾也能受惠。

  而使用性則是指民眾使用銀行服務、數位金融、保險商品的次數,除了推出政策型保險如汽機車強制險外,保險公司也可以推出小額終老、微型保險,或是線上投保的商品,來增加民眾保險商品的使用性。保險公司在評估成本與效益後可能會覺得賣某些商品不划算,若要商品便宜又有利潤,勢必要降低成本,保險科技的賦能來降低獲客、理賠及核保的成本可能是一種解方。

  服務品質的部分則是推出保險區塊鏈以及公平待客原則等,這也是近年監理機關與保險公司積極推動的項目。

  普惠金融在推行上還會遇到的問題是,民眾恐怕還是要有一定金融知識才能理解商品的運作模式,此時金融教育訓練、金融保險知識普及的宣傳活動也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是保險業務人員的職責所在。除了幫忙缺乏金融知識與沒有時間瞭解的民眾,這可能同時也是保險業務人員的機會,在民眾在退休金規劃可能會遇到不足的風險時,可以提供怎麼樣的商品與解決方案,成為協助打造民眾老年經濟安全體系的財務顧問。

跨界合作,建構保險生態系

  保險公司原有的業務通常會與較相關的領域合作,如金控體系就是保險業最常合作的對象,而生態系的概念是指合作向外延伸,朝更多領域尋求合作的機會,讓保險商品的服務變得無所不在,往場景化金融發展。如與健身及運動社團合作,則可以將外溢保單的計算方式從健走再向外延伸;又如老年實務給付商品可以與外送平臺合作,讓老年人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的餐點。

  保險公司與醫院合作可以簡化理賠流程;與醫學大學合作,則可以透過實驗來檢視發生率的變動,串接核保理賠資訊等。透過生態系的建構,保險公司可以從事後補償,轉為在事前就能讓客戶感受到溫度。
隨著保險科技進步,客戶及業務人員理應都會更輕鬆,業務人員的功能會從銷售變成找出客戶的需求,並幫民眾解釋及協助其決定商品,以建立完整的老年安全體系。

  陳彥志總結,附保證的投資型保單早在2000年就成為美國主流的退休規劃商品,或許這也是未來臺灣可以參照的方向,但前提是民眾要建立正確的保險觀念,而不是買了保險就希望可以「賺錢」。以最近熱門的防疫保單舉例,民眾不應該像是以買彩卷的心態購買,而政府也應該趁機教育民眾,核保的存在與保險重要性,才能讓民眾對保險有較為正確的理解。

健保得了「慢性病」,商業保險有其必要性

  澄清綜合醫院(平等院)院長劉金明針對老年醫療安全體系進行分享:以現況來說,臺灣與其他國家並無不同,人老化之後,身體各器官都會出現問題,疾病會以「多重」的形式出現,所以老年人口對醫療及健保的依賴都相當深。

  在全民健保的施行下,民眾大多覺得有健保卡就可以「一卡走天下」,但劉金明表示健保還是只能提供相對基本的資源,想要真正完善的醫療照護,光靠健保有其困難,無論是骨科醫材、植牙的材料或是心臟支架、達文西手術等自費項目都能有更好的選擇方案,商業保險的重要性在此體現,要是沒有商業醫療險,自行負擔的金額就會相當高。劉金明舉例,就像是一般車禍可以用強制險來解決,但若不幸撞上超跑,超額責任險便能派上用場,用小小的保費就能避免巨大的損失。

  然而近年健保連年虧損,政府雖試圖透過增加部分負擔的方式來做財務調整,但效果仍然有限,可以說是全民健保也得了「慢性病」,民眾恐怕要對改革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