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保單熱銷,做足風險控管應對

0
585

       從金管會的資料可以看出,2022年第一季外幣保單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占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超過6成,且其中投資型商品與傳統利變型商品對比去年,占比一個減一個增,增減的幅度也大,而隨著利變型商品熱銷,宣告利率也同時往上升,我們可以來探討一下這個現象。

  大約從2018年左右,主管機關就開始不斷要求保險業要為接軌2026年即將施行的新會計制度IFRS 17及資本制度ICS做準備,而過去保險公司在國外的投資部位非常的大,臺灣民眾的游資也相當充沛,都想追求比銀行定存更好的報酬,保險在這方面確實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投資環境不佳下,利變型商品成主流

  雖然主管機關一直在推廣保障型的保險,希望保險回歸以保障為主的本質,但民眾仍然持續在為自己的閒置資金尋找出路,而從2022年初以來全球的投資市場都不是很好,所以追求一個安全的資金去處也算是最近的趨勢。

  首先先說為什麼外幣保單的新契約占比會如此之高,與2個原因有關,第1點就是保險公司銷售外幣保單不用承受最大的匯兌風險;再來,外國的利率比臺灣來得高,特別是美國,可以有更有吸引力的宣告利率。

  保險公司因為外幣資產多,因此有一個很大的風險源來自匯兌的差異,尤其像前陣子新臺幣一直在升值,對許多資產雄厚的公司來說,每差1角牽扯到的損益就可能是好幾億以上,所以當大量銷售外幣保單,保費收外幣,投資也是外幣,給付也是外幣,交易少了匯兌的過程,從而降低匯率變動造成的波動風險,所以對保險業者來說,大量銷售外幣保單有來自於經營面的動機。

  第2點原因來自於外國的利率比較高,利變型的產品宣告利率空間更大,對消費者來說自然會具有更高的吸引力,以美國為例,若產品以美元計價除了是以當地的報酬率為衡量基礎外,趨勢分析也預計美國會升息,自然預期外來報酬率也會開得較臺幣商品高。

  但是無論升息、利率、匯率或是股價等都不是那麼容易預估,所以當主管機關看到保險業者不斷拉高外幣保單,特別是美元保單的宣告利率,自然會提出警示,因為當宣告利率提高,成本增加之下風險當然也會提高。

  我們看投資型商品的降溫跟投資市場有很大的關係,過去也曾提到多次,在投資市場好的時候投資商品才會熱賣,而當市場不好的時候就會開始降溫,除了客戶賺不到錢會有負面反應之外,保險公司也害怕承受客戶的抱怨、以及無法滿足客戶期待的商譽壓力。

  所以當投資環境的不確定因素較大的時候,保險業者就會主推利率變動型的商品,除了滿足消費者保底的心理需求之外,還有著視狀況而調整的彈性。

訂定宣告利率需有合理的基礎

  宣告利率與產品的保價金或是回饋分享金有關,當訂得愈高,成本也會愈高,就可能會有引發市場惡性競爭的問題,主管機關的監控主要是從制度上來檢視保險業者在宣告的過程中是否符合監理規範,比如說訂定宣告利率有沒有參照合理的基礎或依據,或是有沒有穩定的報酬率支撐、有沒有相關風險控管及對未來的預期是否合理等。

  對消費者而言,雖然看到美國過去短期內都在升息,但勢必不能預期未來會一直升息下去,應會有所緩和;對保險公司而言,消費市場會因利率上升而要求提高報酬,若宣告利率太高而投資報酬率又不夠,特別是利率上升時對於債券資產會產生未實現損失,就可能成為經營壓力來源,再來隨著2026年愈來愈靠近,要求保險業者做好風控及內部管理,也是主管機關一直以來的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