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型商品設計機制,應有更客製化的思考

0
925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臺灣人口結構快速轉變,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主管機關在意識到高齡化社會所引發的各項挑戰與問題後,便希望能夠透過政策的引導,鼓勵保險公司能夠對未來面臨長壽風險的社會盡一份心力,保單活化、小額終老保險與補充型長照險等政策便因應而生。

  面對與解決長壽風險,過往有推出保單活化與轉換,雖然是一種相當不錯的選擇,但實際推行上並不成功;緊接著,小額終老保險的推出,最初目的是鼓勵保險公司推出低保費、低投保門檻的基本終身壽險保障,以提供民眾最基礎的身後費用補助。

  在政策的宣導與鼓勵下,小額終老保險獲得保險公司熱烈響應,到後期更有好好退休平臺擴大民眾的觸及與瞭解。由於低保費的訴求,小額終老保險在銷售件數與金額上都有不錯的成績,主管機關也順勢將保額上限從30萬元,逐步拉升至50萬元,到現今的70萬元,並增加每人的投保張數,從原來的2張提高至3張。

  細究小額終老保險推動成功的關鍵,除了費率優勢外,保險公司的動機也很重要,在未來死亡率不斷改善的前提下,也降低了保險公司承作相關保單的風險;加上附加費用率較低,以及預定利率較高,且因為有3年等待期的限制,可以避免道德風險與降低逆選擇風險,使得保險公司也有更高的願意響應。

  以現在的社會安全網來說,其實民眾不至於連身後事都無法妥善辦理,小額終老保險更多提供的是心理上的安定,或是降低家屬辦理身後事的負擔;從經濟理性的角度來看,長壽風險中死亡風險並不是主要重點,因為死亡代表長壽風險的中止,更該擔憂的是,老了沒錢花、病了沒錢醫、失去生活能力沒人照顧等3大恐懼。

補充式長照險,保險公司為何從有意願轉為保守?

  於是主管機關也想乘勝追擊,希望複製在小額終老保險上的成功經驗,用於推動未來對應長壽風險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長照險。照理說補充式長照險是依樣畫葫蘆推出,理應不會有太大問題,但保險公司為何會從有意願轉為持保守態度?

  有人將其歸咎於近期防疫保單事件引發的政策風險,保險公司在有了先前的經驗後,對這樣「佛心」的保單就較為推辭,但其實這僅是眾多的原因之一。

  假設平均壽命持續延長,承受以生存為給付條件的險種,未來的不確定性就非常大,加上補充型長照險給付的額度並不低,與一般市面上的長照商品相比並不「小額」,所需承擔風險又比終身壽險來得高,在未來費用無法被調整的風險情況下,保險公司在承作上本來就會產生較多的疑慮。

  再者,長照險尚未經過市場長期的考驗!終身壽險是典型的長年期保單,風險在哪裡大家都很清楚,相比之下,目前長照險市場覆蓋率不到5%,市場的購買率低、真正大量承作的公司少,過去累積的經驗也不足。而所謂的「補充式」,應是大多數人都已具備,再給予補充,提供更完善的保障。

  也就是說,臺灣長照保險商品仍是初始市場,市占率還很低,理賠案例也有限,民眾對條款內容、商品未來走勢、未來政策是否影響長照的認定等,都還抱持疑問,再加上未來政府可能推出的長照保險制度未定,市場對補充式長照險當然會保持觀望。

  再者,長照風險未來變化確實很難預測,例如近期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讓壽命大幅延長的治療模式與基因研究,倘若在未來20年內研發成功,勢必會對保險公司銷售以生存為給付前提的商品產生莫大衝擊。

  當然,長照險的推動仍是有其必要,但其與小額終老是不同性質的險種,推動上不能完全複製貼上,其中一個做法是,這種長年期的保單一定要設計事後費率或給付調整的機制,以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樣才會有更大推動的可能。

長照險商品設計,要有客製化的思考

  從近年推動的政策型商品可以清楚知道,未來長壽風險是社會關注的重心與趨勢,主管機關非常重視長壽風險的防護,未來也會持續鼓勵保險公司推動,相關商機的掌握是大家要共同留意的。補充式長照險比傳統長照險產品費用優惠很多,消費者心動,也代表保險公司要承受更多風險,在保險公司面臨對此有疑慮的當下,承受風險的想法就會保守。

  我認為,未來我們應該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未來商品機制的設計,要有對長照險更客製化的思考,如此民眾也是樂觀其成,要是買了發現額度不夠,還能夠及時調整規劃與補充,進而對市場有促進及教育民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