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角度看臺灣保險業趨勢發展

文◎倪偉晟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549

在疫情成為新常態狀況下,據保險公司高層指出,市場未來會有3大趨勢值得觀察,分別是「銷售專業化」、「資料系統化」和「商品多元化」。林建智針對這3大趨勢分別作出剖析。

  2022年的臺灣保險市場遭遇挑戰,防疫保單亂象致使保險公司必須增資以因應理賠,而股債市場波動,也讓壽險公司面臨淨值縮水危機,出現增資壓力。放眼未來的市場生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教授林建智,就長期以來對臺灣保險市場的觀察,認為有以下4個方向值得關注:

1.全球大環境趨勢下,從議合、採行到轉型

  近年來在金融市場上不管是環保永續、科技人性化的開發設計,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IFRS 17、ICS等趨勢議題,都影響著保險業未來的走向和發展,從議合(engagement)、採行(adoption)到轉型(transformation)的歷程,是必須面臨的挑戰。

2.保險市場的定位?社會主義or資本主義?商業保險or政策保險?

  保險究竟是姓「社」?還是姓「資」?社,代表社會主義;資,則是資本主義。以本質來看,保險有著互助合作的精神,集合多數人的力量來填補少數人財務方面的損失,似乎偏向社會主義,然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先進國家的保險市場,則是採取資本主義的商業模式(以市場供需為核心,保險公司自負盈虧),臺灣保險市場亦偏向屬於這一類型。

  「臺灣保險產業現在面臨的情況是,主管機關對於市場上的商業保險,希望能夠達到政府政策上面的功能(如社會公益),將商業保險轉換為一個政策性的工具。」林建智指出,以前陣子防疫保單的現象為例,當初防疫保單即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推出,不過後續為了應對社會觀感,以及民眾、保戶的期待,政府有了若干強勢的介入,導引保險公司的核保及理賠。對於各保險公司來說,未來保險產業發展到底應該往純商業保險的方向走,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商品,還是要配合政府推出政策性功能的商品,顯得有些無所適從。

3.強化法令遵循及公司治理時,應秉持「比例原則」

  政府現在愈來愈重視法令遵循及公司治理,從新聞及報章雜誌上時常看到許多行政裁罰的訊息,林建智談到此現象,認為「裁罰重在實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但是執行裁罰時若能秉持「比例原則」或「抓大放小」,將有助於產業的良性發展。例如大股東的幕後操縱,嚴重違反公司治理,裁罰時就應該予以嚴懲重罰;而像是在簽單過程中誤報價格或填錯資訊,則可採糾正方式勸導改善。

4.「全方位動態整合性」經營模式,決策時應審慎思考

  現今保險產業屬於「全方位動態整合性」的經營模式,不像早期單純的只是販售商品、依約理賠而已,影響經營的層面已經涵蓋「社會觀感」、「消費維權」及「主管機關的態度」。以社會觀感來說,許多民眾心裡對於保險業的印象仍然是「財大氣粗」,加上「消費維權」的意識日漸高漲,勢必會影響保險公司的通路合作、商品開發、核保理賠及客戶服務等,因此在風險管理、財務控管方面就要有更深層的考量。而主管機關的監理思維更是會直接影響保險業未來的發展。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