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無所不在,用保險直面「萬一」到來

文◎許仲博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373

衛福部2021年的死因統計結果顯示,當年度有6,775位民眾因事故傷害死亡,在死亡人數中排名第7,在年輕族群中排名甚至更靠前。交通事故為意外事件的大宗,行駛在路上,即便技術再好,卻也無法控制外在的變數,以及他人可能帶來的危害。新光人壽新雅通訊處區經理謝沛君透過實際理賠案例的分享,更驗證了不僅是馬路,風險與意外可說是無處不在。

 

意外當前,有無商業保險結果大不同

在謝沛君與一位她收費區的客戶互動時,談話途中客戶的眼淚竟突然落了下來,細問之下才得知,她的兒子當兵休假返家時,騎車經過巷口不幸與一位阿伯碰撞,20歲出頭的年輕人就此變成植物人,這對一位母親的打擊可想而知。這位客戶本也想獨自照顧,但幾個月後深覺力有未逮,最後還是將兒子送去了養護中心。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已然是近20年前的故事了,而這位客戶數十年如一日,每週都會去探望兒子2次,但他既不可能甦醒,家屬也不可能拔管,就好像所有人在一同跑著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

扣除社會保險及政府補助之後,這個家庭每個月仍須支出近2萬元的看護費用。謝沛君感慨,不少人害怕一場意外就讓自己與所愛之人天人永隔,但卻不曾想過,若是僅剩下心臟跳動的長期失能狀態,那會是多麼可怕。

謝沛君重申,一定要購買有失能看護金的險種,倘若有商業保險的協助,情況將會大不相同。謝沛君再以她的一位女性客戶舉例,客戶在騎腳踏車遇到車禍,導致外傷性顱內出血,合併瀰漫性神經軸損傷,左側鎖骨骨折,左側第3到7根肋骨骨折,左側血胸,左側肢體無力……診斷書上密密麻麻的紀錄令人怵目驚心,而客戶不光是住院期間需要專人照護,後續還要定期回診。

半年後客戶回診,但仍然無法恢復如初,醫生診斷結果如下:因中樞神經系統病變,造成左側肢體無力、雙下肢無力,經復健後沒有改善,終身無法從事一般工作,平日生活皆須專人照護。謝沛君便為其提出失能補助金的申請,最終公司判斷客戶達2級失能,除了一次給付金270萬元外,還可以每個月領取2萬7,000元,也算是稍稍補貼照護她的丈夫沒有去工作所損失的新資,且保證領5年。而這樣的保障,1年的保費不到4,000元就能擁有。

客戶的丈夫相當感謝謝沛君的協助,但謝沛君認為,他應該要感謝的是他自己,因為業務員僅能推薦合適的商品,最終下決定的還是客戶跟他的家人。後續探望時,客戶尚能透過雙手的支撐來讓自身站立,雖不能恢復如初,但相信保險絕對是一股支撐她回歸日常生活的堅實力量。

一般的車禍事故,大多只是皮肉傷或是輕微骨折,都能靠健保來支付,但現今有太多的醫材都需要自費,這些便是社會保險的保護傘所沒有涵蓋的部分。謝沛君的一位客戶出了車禍,自身雖平安,但對方卻有3處骨折,所需的醫材恰好都是健保沒有給付的項目,所需花費高達40多萬元,客戶怎麼也沒想到,一場車禍雖沒有傷到身體,卻狠狠傷了荷包,要是沒有商業保險(如第三人責任險)來分擔損失,將會是沉重的負擔。

 

或許可以躲過疾病,卻躲不過意外

我的一位客戶是早餐店的老闆娘,與諸多餐飲業者及家庭主婦一樣,在廚房煎煮炒炸,接觸油煙的機率比較高。在客戶60歲出頭時,她跟我購買了失能險,前面幾年都相安無事,本以為再過幾年便可以退休安享天年,但在購買保單第3年時,她突然咳嗽不止,家人怕她是肺部出了問題,便要她去做肺部超音波檢查。

後來檢查報告出爐,這位客戶不幸罹患了肺癌,為了進行手術,她再做了一次精密的全身性檢查,竟然又發現腦部有一顆大水瘤。她本人、家人、我,就連醫生也沒想到,肺部手術順利完成,在做了腦部的引流手術後,她醒來的第一句話卻是:「醫生,我看不到了。」

謝沛君感慨地表示,任何手術都會有風險,據研判,這位客戶是在做引流手術時傷到視神經。現今癌症只要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早已不是先前那個人人惶恐的不治之症,謝沛君分享,自己的母親也是身體發出了咳嗽的警訊,檢查發現肺部有一塊小黑點,切片結果顯示是肺癌,而在摘除患部後,目前也都健康平安。

但我們躲得過癌症,卻躲不過變故,這位早餐店老闆娘便是血淋淋的實例,所幸這位客戶先前購買的失能險在此時發揮功能,謝沛君也著手為其辦理全殘理賠。客戶原本心想在家中休養,心想居家環境還算熟悉,沒有聘請看護應該也影響不大,但才沒過幾個月,客戶就意識到失明的不便讓她活動力下降很多,而身體一沒動,什麼毛病就都來了,家人最後還是找了看護協助照顧。

保單每個月固定給付的看護金提供客戶跟她的家人不少幫助,若是照謝沛君最初的規劃,月看護金為3萬元,可惜在續保時,客戶因預算不足為由,而選擇降低保額,如今每個月的理賠金只剩1萬5,000元,雖無法完全支付看護費用,但也是不無小補。謝沛君回憶起來,還是會有些遺憾,當初自己沒有堅持並說服客戶維持額度。

要是客戶除了眼疾之外健康無虞,這份保障便能一路陪伴她至109歲;倘若其不幸身故,也有15年的保證理賠期。也就是說,要是客戶在啟動理賠後第5年離開人世,她對家人的愛將有一部分轉換成保險理賠的形式,家屬尚能繼續按月領取剩下10年的理賠金,或是採一次給付的方式全數提出。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