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從今年年初以來,臺灣社會與經濟面臨非常多的挑戰,不管是從俄烏戰爭引發國際情勢動盪、地緣政治帶來的緊張情勢,還是臺灣正處於選舉期所導致的社會不安,眾多變動因素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到股市、債市,以及匯市上的劇烈波動。種種經濟指標下滑加上通貨膨脹,讓今年一直處於不穩與不安的狀態,無論是投資或是日常生活都受到相當大的衝擊。
在人類的歷史中,風險從來沒離開過我們。在保險工具尚未成熟之前,我們面對風險時就必須直接改變風險的樣態,或是試圖直接降低風險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但這件事放在今日的環境,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得到,以致大多數人在面對風險來臨時仍只能被動承受。
而在有了保險後,我們能用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很容易接近的方法,就可以取得各式各樣「對付」風險的工具。所以有人說,保險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帶給我們心境的安寧,透過保險可以將原先不確定的風險,轉換成確定的狀態;透過保險提供事後填補損失的承諾,進而讓我們消除恐懼、勇於承擔。
我想這是保險所擔任非常重要的積極角色,舉凡國際情勢、政治氛圍等一般人恐怕都無法改變及處理,但透過各式保險工具,確實可以一定程度達到心境平和,並消除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進而讓人能勇敢接受挑戰。
保險從業人員除了提供民眾保險,也要協助建立信心
從保險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在變局之下,也會看到許多市場上的問題,像是前些時日的防疫險之亂,引發民眾恐慌,眾人猜想未來保險市場是不是會產生很大改變,特別是產險的部分,甚至擔心會買不到保險;到下半年開始,民眾則因對淨值的恐慌,動搖了部分民眾對保險業的信心。
誠心而論,相較於銀行業,保險業具有較高的韌性,保險業不需要如銀行一樣隨時保有大量現金防止擠兌風險,也因為目前沒有流動性不足的風險,所以民眾不用過度恐慌,應對保險業有多一些信心。
而這些信心也是其來有自,壽險業在做資產配置及風險管理時,都是從相當長期的角度來看,而財務報導準則卻是以極短線的角度來呈現,短期內財報上的亂流,並不表示保險業有立即的危險。保險是看長不看短,指標卻是看短不看長,從長期角度來看,波動難免,但經營上都還是相對穩定。
而除了大環境面外,監理機制相比早期不可同日而語,現今除了有「雙監理指標」在監控保險公司的資本適足以外,也引進了即時改正措施機制,對於保險公司達不到一定條件時,就會強制主管機關必須提前進行監理的需要,不須等到真正惡化到不可收拾才出手,再者臺灣也有穩健的保險安全網,也就是安定基金制度。
從各面向來看,保險從業人員應該要很有信心地把保險這項工具介紹給社會及自己的客戶,讓其成為穩定社會及安定心靈的力量,以應對多變的環境。
淨值並不能反應保險公司長期的經營體質
細究近期保險公司淨值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央行利息上升,進而導致評價保險公司擁有債券的價值時就會下跌。然而除非是當下將債券售出才會有實質虧損,否則當日後利率回歸時,債券價值也會回升。
淨值本來就不是用來衡量公司會不會倒閉的指標,其僅是財務報表上資產減去負債的結果,這是從所謂「清算觀點」來看公司營運的數字,也就是公司從今天開始就倒閉或是不營業,將所有資產都清算過後,所產生的盈餘或虧損,但保險公司當下既沒有要變賣又或是倒閉,用淨值來評估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就有些問題。
而現在的會計制度,則是將所有「未實現」的損益,當作「已實現」來計算,而導致市場短期波動下淨值下滑的結果,其實不算是真正的損失。
財報所顯示的公允價值訴求提供即時的損益及負債狀況,對保險公司的短期投資人來說才較具意義,其本就不是為了資本監理使用;但對保戶來說,可能就會受到財報很大的誤導,因為對長期的保單來說,保險公司承諾都會在數10年後才需兌現,跟時下的淨值關係便不大。
現行臺灣的會計報表並沒有完全符合長期經營的特性,用此來衡量公司未來的清償狀況,本身就是有很多不足。這有點像是用「不準且敏感的磅秤」量身高,雖然愈重身高可能愈高,但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衡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