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坐在教室中看著黑板才叫做學習,在實際的展業中,以及與同儕夥伴的交流,其實多得是學習的機會。宏泰人壽鈺智通訊處行銷經理曾芳玲對此深有感觸,因為除了早會與課程的認真學習外,即使是與團隊夥伴的閒聊,往往也能讓她獲益良多。

 

明確自我定位,選擇有感的內容學習

在投入保險業前,曾芳玲曾在外商銀行工作,因為銀行也銷售保險的緣故,雖然她不是櫃員或理專,但是對保險也有了初步的概念。當時,為了讓自己的工作更加專業與順利,她主動報名了各種課程,包括卡內基的人際溝通課程、民法的課程,甚至是會計師開的稅務課程等,這些課程對她的專業能力與形象產生了很大的助益。而上述學習都已經隨著她工作的使用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而在進入保險業後,她也一直保持著學習的熱忱,並且根據保險工作的需求,更進一步地加強了稅法與醫療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曾芳玲本來就是喜歡學習的人,除了滿足求知欲外,還能夠讓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學習對她來說本來就是一石二鳥的事情。

公司本來就提供相當豐富的教育資源,又有團隊每天的早會教育,讓喜歡學習新知的曾芳玲如魚得水,再加上延伸過去的學習內容,她很快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做法,以及想要經營的客群。

不過她也表示,學習是強求不來的事情,不要逼著自己把所有的學習項目都學習、應用、內化。首先,保險業的做法與觀念多不勝數,有時候許多做法與觀念之間甚至是衝突與矛盾的,本來就不可能全部都做到。

做自己不喜歡、不認同的事情,本來就無法長久,即使再認同保險的價值,也無法說服自己,更何況與自己信念都牴觸的做法,又如何將其做得盡善盡美?與其如此,不如另外尋找自己能夠認同、又有效率的方法。

而在硬知識方面的道理也相同,保險服務相關的知識有很多,金融、稅務、醫療等多樣化的知識,再加上保險商品,如果全部都要學到底,畢竟時間精力有限,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完美,甚至可能落得「樣樣通、樣樣鬆」的窘境。

曾芳玲認為在學習之前,要先明確自我定位,想服務哪些客戶、想使用什麼類型的做法,再根據定位進行有方向性的學習。她十分重視學習內容「有感」與否,有感的學習內容與方式,才能夠得到自己的認同與共鳴,也才會更積極主動地去精進深究。

不過,這並不代表「無感」的內容沒有價值,若有學習機會最好也將其記在心裡,多學總不會是壞事,有時候還能與自己喜歡的做法結合,或者是將多方面的知識相互結合應用,創造出新商機。

曾芳玲就曾遇過帶著保單與她討論關於遺產稅與資產傳承問題的客戶,稅法知識豐富的曾芳玲更進一步的也幫他確認是否會出現贈與稅問題,又帶著客戶重新回到投保的初心,檢視保單是否能夠滿足投保時的目的,並趁機為客戶做風險教育。這個過程中所用到的知識,或許不全是讓她有感的,但是因為曾經學過,所以就都成為了她用以服務客戶的能力與底氣。

無論學習什麼知識與做法,其實都是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解決客戶的問題。曾芳玲認為,做法可以邊做邊調整,但是專業的知識必須在從業前就先具備,如此才能獲得客戶的信賴。而後續的進修則是為了將專業知識更新,讓自己能夠持續擁有服務客戶的能力,完成對客戶的承諾。

「只有交流,沒有距離」的寓教於樂學習模式

《中庸》有言:「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論語》也提到:「子入太廟,每事問,是禮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典故都強調了一個道理──不懂就問,透過發問去學習,然後將所獲實際用於成果之中。曾芳玲十分慶幸團隊是個能夠輕鬆發問,所有夥伴都不介意提供幫助與解答的地方。

剛進保險業時,由於最初增員曾芳玲的主管太過忙碌,雖然遇到問題還是可以詢問主管來得到解答,但大多情況下曾芳玲其實處於沒有固定的人帶領的情況,再加上本來就偏好於主動請教的性格,於是養成了她隨時主動找團隊夥伴尋求幫助的習慣。

加上鈺智通訊處是個年輕的團隊,夥伴們個性大都十分隨和好相處,沒有小圈圈,也不會因為不屬於同一個主管就拒絕幫助。曾芳玲表示,團隊並沒有特別增員這類特質的新人,但是因為這樣的環境已經形成,留下來的人便會受到感染而同化,而主管們對此也樂見其成,於是就有了現在年輕夥伴無代溝、資深主管沒有架子的環境。除了公事上多少要有上下級之分以外,團隊內幾乎可說是不分職級沒有距離。

在這樣的環境下,彼此溝通交流都十分輕鬆沒有壓力,因此跨年齡層的溝通交流在鈺智通訊處十分平常,資深主管瞭解年輕人的語言和潮流,年輕人也瞭解資深主管的經驗和觀念,代溝因此消弭後,又更進一步推動了彼此交流的意願,降低了難度與顧慮。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