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保險業,從其他行業轉戰保險的例子從來不在少數,如果能夠活用過去經歷所帶來的能力、人脈等優勢,在從業之路上能夠帶來不小幫助,甚至成為自己的獨特品牌。

台灣人壽屏東直轄一通訊處展業主任蘇玉花過去在農會工作,屆滿20年時毅然決定退休轉行,2014年開始從事保險業,過去這20年的農會工作經歷不但為她帶來最初的客群、服務的心態,更為她帶來了幫助客戶的獨特能力,從業8年多以來,已經服務了超過500位客戶。

 

20年農會生涯,毅然轉換跑道

蘇玉花大學畢業後,在臺南老家的關廟農會工作了2年,因為不喜歡當時的工作環境,成為了「北漂」一族,到臺北尋找新的未來,剛開始在汽車公司從事稽核工作,後來又到電子公司協助股票上市工作,期間與先生相識相愛,結婚生子。

就這麼過了7年的時光,因為家庭經濟壓力愈來愈大,又想陪伴孩子一起在純樸的環境成長,蘇玉花選擇回到先生的老家屏東生活,和公婆住在一起,並且又重拾以往的工作經驗,考入了屏東崁頂農會。

這一待就是20年,蘇玉花從櫃員、出納、會計一直做到放款與催收的部門。根據農會的規定,年資滿20年就可以申請退休,只是大多數職員想繼續捧著這份鐵飯碗,因此往往會做到65歲以上才退休。

但蘇玉花其實並不喜歡農會的工作環境,除了看不到升遷的希望外,收入也有限,再加上孩子們都已經成長離家,因此她在51歲時毅然從農會退休,拿著農會提供的70多萬元退休撫恤金,尋找新的機會。

在農會工作期間,蘇玉花考取了2張專業證照。一是為了配合執行農委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而考取了不動產營業員證照;二是因為農會與保險公司合作銷售保險,為此而特意考取了人身保險業務員證照。因為持有這2張專業證照,蘇玉花在從農會退休後,同時從事了房仲業務與保險業務2份工作,最後因為房仲業績聊勝於無,而壽險業績已見起色,最終選擇全職從事保險工作,至今已經有8年的時間。

 

多巡田水,才有好莊稼

剛開始,蘇玉花成交的保單以人情保單為主,身在人情味濃厚的國境之南,許多朋友都不介意幫她捧場順便存錢,但是這種成交方法可一不可再,蘇玉花很快就陷入了名單不足的危機,讓她即使晚上回家也忍不住哀聲嘆氣。

蘇玉花的先生見她這麼煩惱,也勸她:「乾脆放棄保險工作去加油站好了,那邊不用想辦法找客人,也會一直有人上門,每月都有穩定的2萬多塊收入。」但蘇玉花反被激起了鬥志,一向自我要求高的她不願意就這麼認輸,一定要將自己的保險事業發展起來。

蘇玉花選擇的作法是:參加各種志工、服務團隊,認識更多人,也增加自己曝光的機會。原本她還在農會工作時,就常到附近的廟宇協助收支會計工作,大學時也參與了家扶中心的服務工作,從而養成了服務的心態和習慣,不如就將這類行為擴大,成為與準客戶接觸的機會。

於是蘇玉花加入了許多志工服務團隊,到今年甚至接任了屏東縣百合獅子會的會長,為社會福利工作東奔西走,這些都是真心的付出,但她會在聊天的時候,將保險的觀念帶入其中,話題包羅萬象,從附近的車禍到國際金融情勢,只要能夠與風險和理財聯繫起來的話題,都會成為她宣導保險觀念的機會。

這些社福團隊的成員都知道她在台灣人壽服務,所以只要不做到明顯想要拉業績的程度,其實都不介意聽聽蘇玉花怎麼說,而20年來在農會養成的察言觀色能力,也讓蘇玉花能夠做到見好就收,不引起反感。

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商品,客戶都要知道它的重要性才會購買,因此在談價格之前,應該先讓他們知道價值何在。秉持著這樣的觀念,蘇玉花會先從聊天中一步一步引導準客戶建立風險觀念,然後才名正言順以保險業務員的身分,幫助他們用保險做好風險保障與理財規劃。

有時候她也會分享自己處理過的理賠案例,讓準客戶明白保險的重要性。比如,她有2位客戶都曾經使用海扶刀進行治療,但是一位只買了額度很低的實支實付醫療險,一位卻配置了足額的實支實付醫療險、住院醫療險等險種,於是在治療之後,20萬元的醫療費用後者只需要自費3萬元,其他都由保險支應,前者卻幾乎自費了所有的醫療費用,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對於不同的客戶,蘇玉花也會用不同的角度切入他們所重視的項目。比如,對於高資產客戶,蘇玉花會建議他在贈與額度內幫兒女購買保險,預先做好未來的稅源預留與財務規劃。

當然也有很多準客戶,擔心買了保險卻用不到很浪費,蘇玉花也會教育他們:健保也是一種保險,我們每月都在繳,你會覺得沒有感冒發燒用一下很可惜嗎?同樣的道理,商業保險只是為了讓我們在不確定何時會用到的風險下,確定有錢可以支應所需而已。

藉由一點一滴將觀念傳播給服務團隊的夥伴,蘇玉花很快便解決了名單不足的問題,並且藉由轉介紹更進一步將客戶名單擴大,到了入行的第3年,她的收入就已經超過了在農會工作時的收入。

而在得到足夠名單後,蘇玉花也沒有停止社會服務,反而投入了更多的心力,對她來說,社會服務並不只是為了開拓名單,也是展現她人生價值的重要方式。

她認為,名單管理這件事就像農夫在「巡田水」,將枯萎的秧苗拔除,再種下新的秧苗,就像沒有農夫能保證種下的每一根秧苗都安然成長一樣,名單的流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補上新的名單就行,而社會服務正是她源源不絕補充名單的不二法門。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