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能避免自己陷入盲區,更能提升工作效率,然而鮮少有人能自律地週期性反思,唯有讓夥伴瞭解反思對自身可以帶來的好處及重要性,甚至團隊長自己以身作則反思,才能使反思習慣融入夥伴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中。
所謂的反思,其實是一種自覺及自省的能力,藉由主動且反覆的思考、檢視、覺察,就能讓自己發現事件不同的角度及層面,因此反思的舉動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起到莫大的幫助。反思得到的內容愈豐富,就能讓收穫的面向愈多元,進而提升成長幅度。
過於單一的思考會讓人陷入固執主觀的窠臼思維中,這在快速變化的數位科技時代來說是相當危險的,想要跟上時代的浪潮,就必須要有更快速的學習模式,反思便是加快腳步的關鍵。
把握反思時機,從4面向助力展業
富邦人壽北四區部區部長梁國榕分享,可以從以下4個面向討論反思對保險業務員展業的重要性:
1.展業遇問題時反思「有助掌握機會」。所有的機會都在問題的反面,遇到問題時,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退縮,或是害怕麻煩,但其實每一次的危機都是轉機,透過反思才能掌握突破的契機。
舉例來說,在銷售過程中遇到客戶需要體檢的情況,多數的業務員可能第一時間會覺得這無非是增添成交的難度,但反過想,身體狀況往往會隨著年紀逐漸下滑,這不也是勸誘客戶拉高額度的好時機?而處理體檢相關事宜也是經營高保額客戶的必備技能,透過反思來轉念,展業的態度也會大不相同。
2.展業在順暢時反思「有助自我精進」。有時在銷售的過程中可能很順暢,像是月目標或是季目標比原先預計的時間還要早達成,此時不妨反思未來是否可以訂定更高的目標,而不是反倒讓過低的目標使自己畫地自限。
在行銷的過程中,有所謂銷售循環存在,展業順利必定是先前的行動所積累下來的成果。倘若明明尚未完全掌握客戶的需求點,客戶卻爽快成交,其中一項可能的原因便是建議書上訂定的額度,對客戶來說是完全沒有壓力的,此時就要反思該如何掌握客戶確切的需求。
而要是突然沒來由的有成交大單的機會,業務員更要反思來細探其中原因,有可能是對自身財務狀況較保密的客戶,不想找緣故的保險業務員購買,反倒更願意給陌生開發認識的業務員服務,就能透過反思得出陌生開發還是有市場性存在的結論。
在行銷太過順利時,業務員有時也會相對較於鬆懈及忽略,此時也要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規範,不要因為突然出現的大單失去平日的謹慎及步調,而有不甚違反法令條文的情況發生。
3.於展業過程中反思「避免主觀設限」。無論是在事前準備還是執行的過程,加入反思的環節,都能讓從業更有方向,同時能確認作法是否到位。這有些像是預演未來的概念,要是在行銷前端有預先反思流程,就能更清楚面談過程中的言行舉止,客戶也會更好吸收,梁國榕認為這也是從業的根本。
而在過程中反思也能較容易找出自身的盲點。每個人都有主觀意識,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業務員很常用自己的口袋來衡量客戶的需求,要是對業務員來說,年繳保費6萬元就算是一筆大數目,但明明規劃下來客戶的風險缺口可能要更多才能補足,卻因為自己的認知而給客戶不足的保障規劃。透過反思並改變經營策略,就會成為開啟客戶對話與獲取資訊的契機。
4.展業自動重複反思「可以持續優化」。保險是做大、做好、做久的事業,要時刻反思自己在展業中的行為及專業,審視是否有該加強的,或是可以與其他保險業務員做出差異化之處。
要是總是用過去的方法,就很難有所突破,「用舊的地圖,就不會發現新大陸」,想要往全新的境界邁進就要另闢蹊徑。若是業務員試圖嘗試新的市場或是一個從未達成的績效目標,就必須透過反思,找出行為及能力可優化之處。
同時反思也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梁國榕表示,面對短處固然令人挫折,但挫折並不等於失敗,遇到自己不會的事情反而該感到高興,因為代表找到了學習的方向。要是沒有反思,思考就很容易停留在問題上,就不會知道問題對自己來說是「困難」或者只是「麻煩」;相反的,若是能力足夠,就能用反思找出解決方案,或是得出自身有所欠缺的結論,並找出可以精進的方向。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