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消費市場上的關鍵字非「通膨」莫屬。通膨是通貨膨脹的簡稱,簡單來說就是指在外流通的錢變多,不過市場上可提供的商品卻還沒有這麼多時,造成物價上漲之情形,也就是所謂等值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下降」。
當物價上漲時,每一個人都會有明顯的感受。舉凡喜歡喝的飲料一杯原本只需要40元,但因通膨而上調至45元,同樣的預算,就只能買到較少杯數的飲料。市場上常會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作為評估通貨膨脹程度的依據,數值上升,代表物價上漲,反之則下跌。
一般來說,CPI年增率在2%左右是可被接受的水準,不過近2年全球受疫情影響,造成供應鏈中斷,又因年初俄烏戰爭爆發,致使能源、原物料價格高漲,許多國家都深受影響。以美國來說,9月的CPI年增率高達8.21%,核心消費者指數也達6.6%,而臺灣雖然通膨狀況不像美國如此劇烈,但也讓許多的民眾苦不堪言。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自2022年3月開始,連續5個月CPI年增率在3%以上,縱使1~9月的經常性薪資較去年同期增加2.99%(平均為4萬4,319元),但實質經常性薪資(經消費者物價指數平減後之金額)減少0.07%,此負成長情況創下9年來首見,也代表著「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