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對年輕人的「草莓」迷思

文◎編輯部

0
701

 

年輕人在上一代的眼中,難免與草莓族等負面印象掛勾,認為他們缺乏對工作的積極,只貪圖享樂──但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只要為了自己的夢想與目標,年輕人從來不介意吃苦,也能夠吃苦。

年輕人與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讓他們步入社會後對職業也抱有截然不同的態度。主管需進一步瞭解年輕人對職業的訴求,傾聽他們的心聲,才能更精準地對症下藥,找到年輕夥伴更樂於接受的團隊經營之道。那麼,當代年輕人到底抱持什麼樣的職業態度?

態度1
為喜歡的事拚盡全力,不喜歡的才應付了事

  佛系、躺平、擺爛……諸如此類不積極詞語的盛行,都反映了當代年輕人面對加班、考核等工作壓力的態度。許多人不禁發出疑問,難道年輕人真的毫無進取心、不願努力嗎?其實正好相反,他們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付出更多。

  比如,一位工程師為幫助偶像宣傳,利用業餘時間集合了一幫志同道合的人舉辦程式設計大賽,參賽作品中湧現出許多成熟、專業的作品,讓許多專業人士對這個圈子刮目相看,還一度成為網路上的焦點話題;又如,曾有一位熱心公益的年輕女孩義務助人尋親7年,克服萬難圓了40餘戶家庭的團聚夢……

  可見,年輕人並非不願付出、不能堅持,而是他們更願意為滿足精神需求而努力,為滿足自己而付出。他們是一個執著的群體,可以為自己想做的事情拚盡全力,對不想做的事情卻不為所動。這也意味著,團隊長若能掌握年輕夥伴的動力來源,把團隊目標與他們喜歡的事情有效結合,就能大大提升團隊經營效率。

態度2
不願委屈自己,但並非不能吃苦

  生活環境較不富足的時代背景,讓60後以擁有一份工作為榮,極少人會想到離職;70後經歷過各種社會變革,更崇尚穩定,如無特殊情況便希望在崗位上待到退休;80後經濟壓力大,只要收入能夠滿足基本需求,鮮少跳槽。

  與之相對的是,90後更注重自我,只要感到不滿意,隨時可能離職,不願委屈自己,因為他們大多受教育程度較高,有更多可選擇的機會。可以說,是時代賦予了年輕人「一言不合就離職」的底氣。

  不過,雖說年輕人不願「委屈」自己,但他們並非不能吃苦。有的年輕人為了掙錢,日曬雨淋、穿街走巷地送外賣;有的年輕人不懼他人眼光,成為起早貪黑的環境清潔人員;有的年輕人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生活,回到老家耕田養豬。年輕人並沒有大眾印象中的那樣嬌氣,也並非眼高手低,貪圖享樂。事實上,只要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與目標,他們很樂意為生活低頭彎腰,更無職業高低貴賤的觀念。

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