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網保不一定開放,但數位保險趨勢是一定的

0
770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去年臺灣開放純網路保險公司(純網保)的申請,結果只有一家提出,主管機關審查後認為創新不足,無法產生創新帶領效應等原因而暫緩,導致眾所期待的純網保設立落空,市場預期金管會年底可能會重啟純網保的申請案。

  如果我們細探問題,為什麼主管機關公告開放純網保申請時,有許多金融保險業者都說要申請,但最後申請者卻寥寥可數?背後原因很複雜,例如目前市場競爭激烈,而純網保所能承做的業務範圍有限,導致即使設立也可能生存不易,這可能是申請意願降低的主因。其中比較看好的純網產的申請,也可能受到防疫險慘賠衝擊而打退堂鼓。此外即將實施的新一代資本監理,未來增資要求無法進行清楚預測,對於未來所投入的成本無法精準預估等,諸多因素交錯,都是降低申請成立純網保公司意願的重要因素。

  在我看來,純網保的開放只是時間問題,因為環境在改變,全民網路數位交易日益成熟,實體保險採網保經營模式是未來必定會走的路,差別只在於是否還是以純網保這種公司「形式」出現。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就銀行的發展來觀察就可窺知一二,在尚未成立純網銀之前,其實傳統實體銀行就已成立許多數位副品牌去突破經營窠臼,這種數位銀行副品牌模式並沒有真正去拿一張純網路銀行的執照,就已經開始進行運作了。所以,我這裡要強調的是,純網保的發展概念,不是只有擁有那一張新保險公司執照才可進行,而是在現有機制下,也可以朝往創新與數位之路前進與發展。

執照不是重點,重點在既有機制上朝往創新與數位之路前進

  也就是說,主管機關開放形式上純網保公司不是唯一的數位經營選擇,未來重點應該會是如何實現數位線上創新,以及採用更多元數位保險產品互補現有市場。從市場多元化發展的角度前行,現有保險公司也可以突破傳統,銀行在這方面已經有執行的前例,且做得還不錯,所以未來只要有心朝純網保的方向發展,有沒有那張執照其實不是絕對的關鍵。但當然透過設立完整獨立的數位保險公司,對於加速創新有更好的效果。

  雖然許多人不看好純網保的發展,但根據國外純網保公司的發展經驗,過去十多年已有多家公司設立,至今也都已紛紛站穩腳跟,證明純網保營運模式的可行;他們也開始突破規模經濟的難關,可以攤銷高昂的營銷與固定成本,經過努力已有許多保險公司有轉虧為盈的跡象,顯示市場確實有其發展空間與機會。

純網保公司的業務範疇放寬才有發展可能性

  與國外相較,臺灣主管機關於此的政策其實相對保守,例如要求純網路產險公司,業務範疇只能做創新型產品;反觀國外純網路保險公司,政府給予完整的經營執照,理論上營業方式與業務範圍與其他公司是一樣的,選擇網路通路或特定商品來發展,都是公司自願的策略選擇,而不是來自政策的規範。

  回到臺灣純網保的經營規定,主管機關要求只能做創新型產品或部分業務,現實是臺灣市場規模已經很小,創新型商品的推出除了有其困難外,臺灣市場空間是否足以支持營運,都是一大問題。

  展望未來,如果主管機關有意再度開放,可考慮將純網保公司的業務範圍與一般公司一致,但可以要求這間純網保公司,必須證明有經營創新商品的能力。也就是說,傳統型商品它們一樣可以做,但有一固定比例必須是創新商品,這樣或許可以兼顧刺激市場進步的目標與業者合理生存空間的要求。若還是依循過去的規定,純網保未來的發展會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不容易做到。

  對於純網保公司,我們想要加快發展步伐,就要給予不同的監理角度與空間,否則其光生存就有問題了,又何來發展?

  你希望它當鯰魚,至少要讓它持續存活壯大才有用,也才會產生我們想要的鯰魚效應(採訪、撰文◎侯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