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來臨,大部分職場新鮮人即將面對自主調配收支、獨自處理財務規劃的挑戰,然而,囿於「萬物齊漲、薪水不漲」的大環境包袱,壓得一部份甫出社會的年輕人喘不過氣,寧願過上「月光」而「精緻窮」的生活。究竟年輕人該如何累積第一桶金?投資理財的路上又該如何規劃?
三商美邦人壽1558通訊處處經理馮麒蘋已投身保險行業22年,為了精進自身專業,選擇攻讀逢甲大學EMBA管理學系,並參與大學的微學分教學,她在重返校園的期間接觸了不少年輕朋友:「我接觸的年輕朋友裡,理財觀念可以很明顯的分出2派,一派非常保守,另一派則非常積極。」
涇渭分明的理財方式,很可能是受到家庭環境的投資經驗影響而致,若上一代對理財的想法較少,又或者曾看過親友在股災中受過傷,就會認為投資市場的風險極大,因此灌輸子女「儲蓄」和「工作」才是累積財富的最佳選的想法。
而另一派積極投資的年輕人,在大學過程中就開始接觸到各種投資商品,馮麒蘋認為,由於網路的興起,各種投資方式都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因此這類積極投資的年輕人很容易涉獵到零股交易、虛擬貨幣、NFT、公司債權等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
掌握投資性格,找到理財優勢
無論是哪種投資性格,都有其優缺點,如果過度保守,始終將賺來的薪資投入銀行活存或定存,銀行中極低的活存定存利率,幾乎難以抵擋連年高升的通膨率;若過度積極,則有可能在金融知識還不足夠的情況下,接觸到波動較高的金融商品,儘管有可能在短期間獲益甚鉅,卻也有可能因為對市場的不瞭解,在數天之間就將賺來的獲益,連本帶利的賠回去。
馮麒蘋說道:「雖然投資是一件有風險的事,但除了網路上可以找到相關資訊,學校裡幾乎沒有開設資產配置觀念相關的深入課程。」金融市場是一個會讓人獲益,也會讓人受傷的地方,因此要投入市場時,就一定要先做好相關的準備,闢如學習相關課程,瞭解基本的投資概念,對各種網路資訊要有適當的判讀,才能降低自己資產的下檔風險(資產縮水的風險)。畢竟,人們連出門旅遊玩個2天1夜,都會上網預做準備了,對於這個與勞動薪水密切相關的市場,怎能疏忽怠慢呢?
此外,在理財過程中也得慎防詐騙,因為遇到詐騙,就相當於遇到一個誘人卻「只賠不賺」的機會。而詐騙集團最有可能利用人們想快速獲利的心態,打著「簡單、快速、資產翻倍」或「輕鬆投資、迅速收益、財富自由」的旗幟,吸引投資人落入陷阱。
馮麒蘋以im.B詐騙案為例。在im.B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看見詐騙方不斷強調,借貸利息便宜、年化收益高而穩定(6%~10.6%)、讓認購人獲得理想報酬等,最後詐騙方更強調,透過im.B進行投資,能「讓理財真的變得好簡單」。
看似美好而令人憧憬的未來,容易讓投資人產生「我不需要規劃和瞭解也可以有高收益」的想法,最後甚至連im.B到底是做什麼的都不曉得,就大把投入辛苦賺來的積蓄,淪為案件中的受害者。馮麒蘋強調,在理財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知到「高收益必定跟隨著高風險,能快速賺錢的地方,也有可能迅速賠錢」。因此,最好的理財方式,就是掌握「保守」和「積極」的比例,並瞭解自己投資的商品是否合法合規,而商品的特性又是否符合自身所需。
建立穩定現金流,打造兼具保守和積極的理財方式
在理財時,許多積極型投資人踏入市場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該怎樣才能讓資產迅速翻倍?」事實上,能夠最快速賺到第一桶金的方式,不是透過投資金融商品(股票、基金、ETF)賺取價差,也難以使用槓桿擴大獲益來達致,而是找到穩定的工作,並且以穩定的積蓄,累積出本金。
以臺灣最知名的指數型ETF為例,每年平均大約有6%年化報酬率,如果以本金10萬元來看,一年能從投資獲得6,000元的獲益,但這獲益往往連新鮮人一個月存下來的薪水都不到。
但如果新鮮人穩定的投入工作,每個月都累積1萬元的薪水,就有可能在複利的報酬下,更快速的達到第一桶金的目標(100萬臺幣)。到了那時,再回頭看6%的獲益,平均每年已經可以收穫6萬塊的額外報酬。不過需得注意的是,每個投資標的都有其風險,指數EFT廣納臺灣市值前50大公司,因此就有地緣戰爭、中美角力等風險。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