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保險業務員數量在2019年登上900多萬人的頂峰之後,人力規模逐漸收縮,至2022年底已經降至500多萬人。這幾年,保險公司在人力上投入了不少成本、精力、資源,但行業人力規模依然在減少,這給保險公司帶來了較大的經營壓力。

北京大學豐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中心學術主任涂志勇認為,在當前環境下,我們要思考2個關鍵問題:

什麼樣的招募方式可以帶來更高的定著率?

哪些培訓與支援最容易被忽視?

在這2個問題有了清晰的答案後,就可以制定新的招募與培訓戰略。

2個案例看保險業務員的定位

有人把保險業近幾年的業績、人力增長壓力歸咎於宏觀經濟形勢不佳。經濟環境不佳時,保險就一定比較難賣嗎?經濟環境蓬勃向上時,保險就一定好賣嗎?涂教授舉了2個極端的例子:

A案例:經濟蕭條時,個人業績蓬勃發展。美國著名的保險業務員埃爾默.G.萊特曼(Elmer G Leterman),(1897~1982)在經濟蕭條的1929~1933年,個人銷售業績卻蓬勃向上,一個星期的佣金收入超過100萬美元。有人問他,如何取得這麼好的成績?他回答說:「很簡單,我在酒店定了一個包廂,一週5個工作日裡,每天都邀請6位客戶一起吃飯,吃飯的時候我們不談保險,交流的話題也讓彼此很開心。我給自己下達的任務就是讓客戶開心。聚餐後,我會給每位客戶發一封問候郵件,並詢問自己有什麼可以幫助對方的。其實我個人並不瞭解保險的很多專業細節,但我的團隊有足夠專業的人才。透過這樣的追蹤,我與客戶的感情得到加深。而這些客戶都是社會名流,所以他們有保險需求時,會第一時間找我。」

B案例:經濟蓬勃發展時,個人業績蕭條。涂教授有一位從事保險行銷工作的朋友,他採用「決策樹」式的保險行銷模式——在面對客戶時,他會詳細瞭解客戶的身體情況、家庭情況、年齡等,然後把蒐集到的不同資訊代入「決策樹」,得出「客戶最適配的保險方案」。但實際上,客戶並不喜歡這種交流模式,所以儘管那時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但這位朋友的業績依然不理想。

A案例中,美國保險業務員並未做什麼別人無法代替的事,但卻在經濟蕭條時贏得了好業績。B案例中,這位朋友好像陷入「愈專業愈煩惱」的「魔咒」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涂教授認為,這事關保險行銷的核心定位:

首先,客戶對自身的保險需求並不明確。如果客戶腦海中有B案例那樣的「決策樹」,那麼客戶就不需要業務員來服務了。實際上,客戶往往存在對風險的擔憂,但無法準確地描述「自己的需求和痛點在哪」。業務員要瞭解清楚客戶腦海中模糊的憂慮感,就要有強烈的同理心。

反觀A案例中,美國保險業務員邀請客戶聚餐、愉快地聊天,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建立雙方的共鳴,進而讓業務員建立對客戶的同理心,瞭解客戶真正的憂慮是什麼。當瞭解清楚客戶真正的憂慮後,業務員才能從「決策樹」出發,給客戶一個「解決憂慮的方案」。

基於此,涂教授認為,保險行銷的核心定位有2個:一是解決客戶客觀存在、自身又比較模糊的憂慮;二是承擔決策的責任風險。後者意味著業務員要對最後的方案負責。如果這個方案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業務員是否禁得起客戶的追責?如果業務員不對方案負責,只是充當精通「決策樹」的資訊仲介,那麼他不僅可替代性強,他能取得的收入也無法和承擔風險責任的議價相提並論。這就是B案例中「決策樹式」的保險行銷模式難成交高額保單的原因。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