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為優秀的績優業務,必須擁有明確的戰略,提出務實的戰術。不過保險從業人員的必修課程是什麼?又該如何著手,才能穩步經營、邁向成功?從國際龍獎IDA優秀主管金龍獎晉級到白金獎的富邦人壽富宅通訊處處經理史淑華認為應從業務成功必備三環著手。
一早,史淑華在飯店用餐時發現吐司的抹刀不在餐桌上,於是她找來鄰近的服務生提供協助。那名服務生耐心地聆聽史淑華的需求後,有禮地答應史淑華,便立刻就去執行任務。
這時,史淑華才看見那位「服務生」身上的制服應是屬於餐廳內場的工作人員,而非外場的服務生。她突然意識到這本不應該是那名工作人員的服務範圍,但那名工作人員仍舊迅速地找到外場服務生交辦事項。
不久之後,真正的外場服務生走到史淑華面前,面無表情,冷淡地告訴她:「對不起,我們餐廳的抹刀不夠用了,不一定能提供給您。」史淑華告訴服務生沒有關係,隨後他便快速地離開了。看著那名服務生離去的背影,史淑華突然領悟到──業務的成功與否,源自於令人感動的服務。
「令人感動的服務」是從事保險業務工作的根基,唯有客戶相信業務員的服務,才會接近並且購買。史淑華入行30年,她更意識到,不論是剛起步的業務員,或是帶領數百個夥伴的團隊長,想要長久地經營保險事業,都脫離不了管理3環:動機、技術、團隊管理。
找到動機,掌握人生,決定自己的未來
人生是公平的嗎?有的人出生豪門,一輩子衣食無虞;有的人餐風露宿,難以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先天的命運或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起跑點,但持續的努力,則可以透過「運命」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史淑華補充,臺灣民眾平均餘命約80歲,如果家庭決定了個人前半段0~18歲的教育,後半段18~80歲的人生則可以自己掌握。
在動機端,如果你知道人生可以自己掌控,就不會隨意擺盪。史淑華提出掌控人生的練習方式:「從今天開始自己『運命』,不要接受『命運』的安排。」她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本記分手冊,手冊的左半邊寫的是無法控制的命,而右半邊則是屬於可控的運(如圖一)。人無法測算「命」會發生什麼意外,不過完成一件「運命」的事情,就為自己加一分,這就是所謂的「總分給付制」。
史淑華分享自己的故事。28歲時,她任職的美國運通以「臺灣市場經營不易」為由撤離臺灣,那時她剛成家生子,一切百廢待舉,子女嗷嗷待哺,她感覺到命運的挫折,以及前途艱難。
儘管如此,她不願意再次投入職場時仍做一個內勤,因為經過這次事件,她更希望能夠自主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她評估自身特質,雖然自己內向、不善言詞,也不特別積極,但至少有耐心、安靜且願意配合,於是她加入保險業,藉此展開自己的事業藍圖:「耐心傾聽,用心規劃,配合公司訓練」,並開始小有成績。
但是在45歲那年,就在史淑華要參加公司頒獎典禮的前幾個小時,突然在一場會議中感到暈眩,不省人事,送醫急救之後,醫生斷定為腦動脈血管瘤破裂。那天原本和家人約好參加公司頒獎典禮,欣賞歌手的演唱,女兒還在許多考試中抽空,用難得的榮譽假一起參加,最後卻都在臺下為史淑華禱告。
治療療程經過1個多月,醫生在史淑華頭部動了2次大刀,才好不容易將病症治理康復;康復後,史淑華沒有休息太久,很快便投入行業持續創造優秀紀錄。這件事情讓史淑華深刻體驗到人生無常,但是她並沒有被無常打被,而是繼續投入事業,追求人生新的高峰,從無常之中創造奇蹟。
而這也呼應到史淑華的「運命」觀:如果你掌握生命了,就能把無常化為無憾,創造奇蹟。而這也正是保險保障的本質──做好一切的安排,把無奈變成無憾。
用「利他」創造雙贏局面
命是天註定,運則能夠自己創造,這意味著凡人無法測算「命」的數字及其代表的意義,因此只能掌控「運」,若人們常怨嘆命運不如意,有可能是分數正在維持不變或甚至倒退;因此在瞭解「運命」的「總分給付制度」後,就會知道凡事都要為自己而負責,應該努力為自己加分。
而最有效的加分方式,就是「利他」。史淑華強調,無論什麼生活上的角色都要以「利他」為出發點,不能因為事業而失去家庭,不能因為家庭而失去朋友,因為凡是當初幫助過的人們,到後來都會用各自的方式回饋到自身的生命裡,這也意味著生命的「圓滿」。
因此,若要創造自己可以掌控的人生,就要找到「利他」的方式,為「利他」設定目標。例如,身為一個主管,就要知道自己承擔多少業務夥伴的生活和家庭,也才知道自己的營業額影響了多少人的生活,進而思考如何增加營業額,最後為了提高營業額,來找出業務夥伴的「動機」,讓他們知道投入銷售活動不僅是為了團隊而努力,更是為了自己的生活付出汗水。
史淑華援引保險大師所羅門的名言:「先找『為什麼』,再找『如何做』。」她認為,如果找不到從業動機,學再多技術都難以施展,因此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業務員,就應該要找到自己的從業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