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監理與會計新制度下,保險高齡市場需求與挑戰

0
565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商學院教學副院長


       面對監理制度轉變,保險公司預計會以開發高潛在獲利(高CSM)、保證低且期間短、資產負債易匹配、低資本耗損與投資成分少這5大類型的保單為主,但是這些類型的商品是不是符合消費者所需要、想要的,值得我們思考。

  臺灣即將要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民眾的風險保障及財務規劃,會聚焦在醫療、長照、財富傳承以及打造穩定的現金流上。以醫療保障來說,醫療保單就商品轉型發展趨勢而言,確實是一項「政治正確」的商品,但這在未來可能會面臨到一個大問題:保險公司現在將此類型商品視為高CSM的產品,然而在醫療費用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如果商品結構沒有做出調整,將來可能會產生原先認為是高CSM的產品,最後卻變成是虧損保單的情形。

  也就是說,現今市場上醫療險的商品結構,除了一次性給付的商品外,未來保險事故理賠的認定方式,如果還是跟現在一樣的話,很可能原先預期的現金流出會增加。比方說,假設目前癌症一次療程需要在健保外額外支付10萬元,未來有沒有可能會變成100萬元?這可能導致原本估計是賺錢的保單,最後變成虧錢,更何況若是保單的保證期間很長,保險公司就會存在很大的風險。

  長照險種同樣也是政治正確的商品,但是就如同醫療保單所碰到的情況,假設未來臺灣人的平均壽命如預期不斷延長,長照風險發生的機率,以及需要長期照護需求的期間也會來得更高和更長,這些都是保險公司現在很難準確評估的地方,甚至比銷售儲蓄險的不確定性來得更大。醫療、長照,確實是客戶所需,但究竟是不是保險公司未來可以大力推動的商品類型,其實還有待觀察。

  雖說保險公司想賣更多高CSM的保單,為財報表現帶來幫助,但高CSM的產品,直白一點的意思,就是指保險公司付給客戶的錢小於客戶要付給保險公司的錢,這代表保險公司獲利率比較好,然而實務上並不是保險公司想要賣,消費者就一定會跟著要買。

  另一方面,在商品轉型過程中,對通路端而言,販賣5大類型的商品是為了配合保險公司的政策,但是這些商品可能不全然是客戶當下的需求,或是即便客戶有需求,風險也多由客戶自行承擔(如短期低保證、外幣保單)。如此一來,客戶很可能不會全數買單,未來商品轉型挑戰不少。

  實際上,客戶現階段還是有儲蓄、投資的需求,並沒有因為保險公司減少販賣儲蓄型商品而降低,只是將目光轉向其他的金融工具。假設未來市場利率下降,儲蓄型商品吸引力回升,保險公司在市場上推動儲蓄型商品雖不符合商品轉型趨勢,但就需求面來看,儲蓄性質的商品在未來應該不會大幅度的減少,可能會以分紅、利率變動加上保障成分的形式存在於市場上。

  商品轉型是保險公司未來的經營方向,但並不代表市場會因為轉型而增加對其的需求。總結來看,在高齡化及新監理制度環境下,保險公司有3大經營挑戰:1.現在認為是高CSM的保單,未來還會是嗎?——針對民眾需求所開發、推動的健康型商品是否能掌控成本;2.未來保險公司想推的商品,但客戶不願意接受,該如何因應;3.當未來出現保險公司不想賣但卻是客戶想買的商品時,該如何抉擇?——如儲蓄型商品在市場上銷售的比重與轉型。

  簡單來說,保險公司將來要推行的商品到底能不能吻合未來高齡市場的需求,同時兼顧獲利,將會是保險公司經營的一大重點。(採訪、撰文.倪偉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