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5年底,金管會開放銷售實物給付商品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類商品雖然有過不錯的討論聲量,但實際銷售額卻明顯不佳,尤其是健康管理服務型(即健檢型)實物給付商品,自2017年開始銷售至2023年底全數停售為止,竟然只銷售了24張。
從金管會歷年統計資料可以看見,實物給付商品剛開始銷售時件數還算不錯,但是平均每件保單的首年度保費卻僅有200多元,對於業務員來說顯然是叫好不叫座,後來每年件數更是僅剩3萬多件,「實物給付型商品不好賣」的印象似乎也從此深入人心。
但是這樣的情況自2022年起出現了明顯的轉折。這一年,實物給付商品的新契約件數遽增至21萬9,820件,相較前一年增長幅度高達543%,首年度保費總額達32億2,848萬元,平均每件保單首年度保費為1萬4,687元,這樣的銷售情況已經可以說在壽險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了。
本次火線話題特別採訪國泰人壽商品部協理翁建勳,探討2022年實物給付商品銷量大有起色的原因、未來的發展,以及規劃時應該注意的細節。
罹癌基因檢測服務,帶來實物給付商品明顯成長
翁建勳根據國泰人壽銷售統計結果表示,近年來實物給付商品銷量出現明顯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罹癌基因檢測」商品愈發受到重視。癌症已經連續41年蟬聯10大死因首位,雖非絕症,但積極治療所費不貲,再加上近年癌症已逐步慢性病化及年輕化,癌症已成為多數民眾風險趨避之首選保單。
以肺腺癌為例,若要選用最新、無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每個月需花費20萬~30萬元不等,整個療程將近200萬元。再加上,傳統癌症藥物治療主要靠醫師經驗、視每次治療情況調整用藥,若效果不佳可能需要多次嘗試,常耗弱患者身心又耽誤病情,還可能增加副作用,且花費更是不斷累積。
如今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醫生可以藉由檢測突變的癌細胞基因,評估合適的標靶、免疫、化療及荷爾蒙藥物等治療方式,精準對症下藥,提高癌後存活率,讓病患不用再「以身試藥」,大幅提升治療時效與生活品質,更無須將寶貴的醫療預算用在不適合自己的治療上,如今已成為抗癌新趨勢。
而透過「罹癌基因檢測」實物給付型類型商品,藉由結合「癌症保障」及「罹癌基因檢測」的雙重元素,讓保戶在不幸罹癌當下可透過選擇基因檢測,獲得最適治療策略建議,有效掌握黃金治療期,增進癌症治療功效。
理賠場景與醫療通膨,影響了實物給付商品的設計
與一般理賠形式相較,實物給付商品是針對理賠場景進一步延伸思考的結果。因此翁建勳認為,若放眼未來,實物給付開發方向應會再進一步延伸,朝向「整合式服務」發展,以契合保戶的各項需求。
以長照實物給付保單為例。隨著人口少子高齡化趨勢日益嚴峻,臺灣預計將於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個人之中將有1人為65歲以上高齡者,對於年長者的照護需求將是社會重大議題。
透過長照實物給付保單,當保戶發生長照狀況,面臨照護需求,可選擇將現金給付轉換為居家照護服務,如提供沐浴、如廁、營養飲食等服務,藉由專業長照服務團隊提供到府照顧與陪伴,減緩長照需求者的身心不適,同時也減輕家人的照顧負擔。
而未來長照實物給付服務除居家照護服務外,亦可能朝向規劃整合式的長照供應服務鏈,包含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居家無障礙環境修繕服務、醫療服務、生活援助和住宿機構等安排,串聯高齡者所需前端至終端的服務需求,減少因不同長照服務、場景而造成的服務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