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風險已是普遍認知,長照險銷量卻還是不如預期?

文◎倪偉晟

0
407

在高齡、少子的環境下,民眾對於老後風險保障意識不斷提高,然而從目前長照險的銷量來看,卻與一般認知有一大段落差,如此的現象可從市場供需兩方情況做進一步探討。

  臺灣因少子化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加上平均餘命不斷向上增長,民眾對於退休、老後的風險意識也愈來愈高。不過若看統計數據,以長照險種來說,目前投保率還不到5%,這與一般認知有蠻大一段落差。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從目前市場需求方與供給方兩者間的情況做進一步分析。從需求方的角度來看,在社會結構的轉變下,消費者確實已有普遍的認知──要為高齡風險預作準備。因此,如醫療、長照、年金等「為自己買的保險」(保單受益人為本人),將成為消費者的主要需求點。

  市場需求方雖然有這些顯性需求,但是對應到供給方,就會發現兩者間存在不太一致的狀況。事實上,保險公司是否有能力供給這些需求,存在著很多的變數。

  以長照險來說,目前市場銷售量不如預期有2大原因。一個是保費不便宜,保險公司透過統計資料的判讀,瞭解到未來民眾的不健康餘命很可能會持續延長,需要被人照顧的時間與需求也會增加,更高的風險發生率就會反映在保單費率上。

  另一個則是目前長照險較狹隘的認定範圍:生理功能障礙一般需依巴氏量表判定,在6項生活狀態標準中符合3項以上,才達到理賠條件;認知功能障礙一般則是依臨床失智量表判定,中度失智以上才符合理賠條件。此外,被保險人還需定期提供診斷證明,以證明自己還符合長期照顧狀態才能持續請領。

  對一般民眾而言,這樣的理賠認定與涵蓋面,其實相當複雜而且可能會感到不是那麼友善。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當你在馬路上看到一個老人走路的步伐相當地緩慢,旁邊有一個人攙扶著他,或是一個坐在輪椅上年邁且虛弱的長者,後方有一個人推著他前進,這樣的人你覺得有符合請領商業長照的資格嗎?

  一般的認知下,這樣的人絕對需要他人照顧,但是卻未必符合商業長照險所認定的範圍。當保單的涵蓋範圍不符合大眾期待,也就影響了商品的銷量與買氣。

  除此之外,目前臺灣政府對於未來長期照顧的相關政策,是要走向強制的保險制還是走向稅收制,尚未有明確的定案,這也影響了保險公司對於商業長照保險的設計。假設未來長照政策與全民健保一樣,採強制的保險制度,那麼商業長照險的費率就不會像現在一樣這麼高,如此一來就有可能提高銷量。

  在高齡市場下,保險公司為了控管損失率,當前可能會以開發低風險的商品為主(如短期、低保證),這代表著民眾的風險保障很可能會存在缺口。當平均餘命不斷上揚,不只是長照險會遇到供需兩方不平衡的狀況,健康險、甚至年金險也可能會遇到類似情況,因此未來高齡保險市場是否能蓬勃發展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