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醫療技術快速發展以及人口高齡化,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賴庭宇認為保險公司會有風險評估及產品創新2大挑戰,保險公司必須要能夠辨識出可承保的風險類型涵蓋哪些,才有辦法在市場中開發出相對應的產品。
「2024經濟與保險發展論壇」上,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簡仲明點出壽險業有3大挑戰關卡:外匯避險、商品結構調整及資產配置,以及醫療成本與通膨。
其中在醫療成本與通膨此一區塊的挑戰上,對保險公司來說,面對當前醫療技術發展與人口高齡化趨勢,如何找出有效的應對方式已是迫在眉睫。本次火線話題,邀請到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賴庭宇為讀者深入說明。
醫療技術快速發展+人口高齡化帶給保險公司的2大挑戰
賴庭宇談到,臺灣近年人口高齡化、民眾平均餘命不斷增加,與醫療技術快速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臺灣醫療水準在世界屬前段班,許多過去難以醫治的疾病,在臺灣醫療環境下能得到良好的解方與控制,使得民眾的壽命得以延長。
人口高齡化的另一大推手則來自於少子化。現代人生得少,對於自身保障規劃意識也較過往提高許多,市場上對於傷害險、醫療險等保障型商品的需求持續增加中。
他表示,醫療技術發展與人口高齡化,為保險公司帶來了2大層面的挑戰。首先是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臺灣民眾平均餘命不斷地延長,不健康餘命也隨之增加,目前粗估一般民眾的不健康餘命約落在8~9年左右。由於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許多療法推陳出新,這段不健康期間所需要負擔的醫療支出相當難以估計,這直接影響了保險公司的保險商品定價策略以及獲利能力。
賴庭宇直言,醫療成本提升的速度,取決於使用程度的廣泛與否,當醫療資源使用得愈來愈廣泛,保險商品的損失率就會產生變化。目前,實支實付類型的商品所碰到的衝擊最大,因為這樣類型的產品,只要醫療自費費用提高,就很可能會超過保險公司原先在做商品定價時的預期。
為應對不確定的醫療成本,保險公司需建立新的風險衡量模型,透過大數據進行更精準的風險評估,而要有效降低不確定的醫療成本攀升所帶來的衝擊,保險公司接下來在市場上可能會推出更多與「醫療成本相關性低的產品」,比如定額給付的健康險,以及無保證費率的商品等。
第二則是產品創新。近年來,民眾的保障需求已開始產生變化,保險公司必須隨著市場的轉變,開發符合高齡者需求的保障商品。以保險商品設有的投保年齡上限來看,早期由於最高投保年齡與平均餘命相差不大,銀髮族民眾在高齡保障需求的感受度沒有這麼深,但現代人活得愈來愈長,對於老後醫療、安養照顧等相關風險保障的需求變得更為強烈。
而除了銀髮族的需求外,年輕或是中壯年民眾同樣也會有醫療保障的需求,保險公司如何透過產品創新,滿足持續在變化的市場需求,協助民眾在進行各式治療時,能透過保險商品填補各項醫療費用支出,為市場關注的重點。
剖析保險商品未來的3大走向
賴庭宇進一步指出,保險公司必須要能夠辨識出可承保的風險類型涵蓋哪些,才有辦法在高齡化、醫療成本上升的市場中開發出相對應的產品,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保險商品主要會有3大走向,分別是碎片化、定期化、保障與費率的差異化(商品外溢設計)。
保險公司將來的定價策略勢必會更趨於保守,以降低醫療費用提高及理賠機率上升所帶來的影響。碎片化的保險商品能為保險公司更好地進行風險評估,費率不會像保障涵蓋範圍廣的商品那麼高,碎片化商品覆蓋的範圍還可能更契合不同客戶的需求。(碎片化保險商品:當保險商品承保的時間更短、理賠範圍更針對特定的狀況時,便是所謂的碎片化保險商品。)
另一方面,在人口老化與醫療科技進步下,保險商品走向定期化是勢在必行。保險公司開發定期型態的保險商品,同樣可以更準確地控管風險,對於保戶來說,透過定期險種的規劃,亦能在不同人生階段滿足不同保障需求。
在商品保障與費率的差異化方面,透過保單的外溢機制,有機會達到事前預防的效益,延緩未來風險發生時間或降低發生機率,這為保險公司、保單外溢合作對象、保戶創造「三贏」。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