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保險抵禦重疾風險帶來的烏雲

文◎編輯部

0
395

 

  不知從何時起,大眾對健康的關注度愈來愈高,許多人因疾病產生了不安全感——不敢生病、用盡一切方法避免自己生病、為了應對因疾病而產生的風險而開始存錢。事實上,即使人們正在存錢,甚至已經存了不少錢,但人們仍然害怕自己生病。那麼,人們到底為什麼擔心自己生病?

  生活中,常見的疾病大多是感冒、發熱、跌倒摔傷等小病小痛,大多數人對這些疾病的關注度較低,因為小病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不大,治療也無須花太多錢。人們真正擔心的是罹患重病重傷,抑或小病變重病。具體而言,民眾對重疾、重傷的憂慮主要來自3個方面。

  1.缺乏治療費。對於患者及其家屬來說,罹患重病本就是一件讓人感到悲痛欲絕的事,因為重病不易治癒。更令人絕望的是,明明患者還有治療的機會,卻因為家裡無法負擔高昂的治療費用,只能無奈地作出放棄治療的決定,或者轉而求其次,用較為便宜的治療方式維繫生命,卻降低了生活品質,甚至是尊嚴。誰都不想陷入這樣的絕境,因此許多民眾在與業務員交談時表示,自己之所以拚命地存錢,就是為了讓自己及家人有「進廠大修」的機會。

  2.成為家庭的負擔。所謂「一人得病,全家受累」。在一個家庭中,一旦有人罹患重病,家人可能就要散盡家財為其治病。雖然家人對此大多都是義無反顧的,但患者本人必定感到既愧疚又憂慮。

  大陸紀錄片《人間世》中出現過這樣一幕:患者好不容易活著走下手術臺,熬過了危險期,面對妻子的關心、激勵的話語,他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不是「手術成功了嗎?」,而是「家裡還有錢嗎?」,眼神中還流露出濃濃的不安,他擔心自己的病花光家中積蓄,讓本就不易的家庭生活難上加難。

  此外,倘若患者癱瘓在床或落下殘疾,屆時,家人不僅面臨著沉重的經濟壓力,可能還需肩負起終身照護的重擔。

  或許有人會想:「假如我患了重病,就結束生命,絕不拖累家人。」但捫心自問,在仍有活下去的希望時,你真的甘願放棄生命嗎?即便你願意,你的家人是否會眼睜睜地看著你離世?

  3.收入中斷。罹患重病不僅會讓家庭支出增加,也會讓家庭收入減少,因為在治療期間,患者可能會失去工作的能力。在家庭中,倘若夫妻雙方皆有收入,那麼當其中一方的收入中斷時,家庭仍有收入來源,只是收入變少了,生活過得拮据一些還能挺過去;但倘若家庭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倒下了,家庭生活該如何維持呢?

應對因疾病產生的不安全感,存錢就夠了嗎?

  面對因疾病產生的不安全感,人們在潛意識中認為存錢是解決該問題的最佳方法,覺得只要有一筆存款就足夠應對疾病的風險。實際上,當你細細分析疾病特徵就能發現,存款所發揮的力量是有限的。

  首先,疾病的發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疾病風險何時會降臨,也不知道病情會有多嚴重。試想一下,當你剛開始存錢時,疾病已經來臨,你的存款足夠支付醫療費用嗎?當你存夠10萬元時,治療費卻可能達到30萬元,剩下的20萬元怎麼湊出來?當你慶幸於存款足以支付治療費時,卻發現另一位家人也不幸患病,此時你又該如何讓2個人都接受治療?

  其次,重疾的治療費用一般比較高昂,還有一些疾病的治療、護理週期長,每年都需要花一筆不菲的費用。對普通工薪家庭來說,一次性拿出數萬元存款作為治療費用或許不難,可若每年甚至每個月都要拿出這樣一筆錢就很難了。更糟糕的是,倘若此時有其他風險降臨,這個家庭又該如何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