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話題 及早完善保險規劃,避免財務毒性風險 文◎許仲博 照片◎本刊資料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4 年 7 月 1 日 0 666 在臉書上分享 鳴叫的Twitter 財務毒性是指在面對重大或慢性疾病時,因自身財務狀況無法負擔醫療所需,進而使身體及財富更加惡化的情況,財務狀況如同有了毒性一般侵蝕身體與資產,民眾該如何避免與因應財務毒性的威脅? 談及影響健康的因素,一般人想到的不外乎是性別、年齡、基因、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除此之外,其實財務狀況也可能是變數之一。試想,當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時,倘若患者為高資產族群,自身儲蓄充足且穩定,自然有辦法選擇最好的醫療選項;但對一般的小康家庭,甚至中低收入戶來說,面對高昂且無力負擔的醫療費用,很有可能只能選擇便宜但效果較有限的治療方案,甚至只能放棄治療,這都會埋下未來健康惡化的危險因子。 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宮可倫表示,所謂的「財務毒性」,指的就是當疾病發生時,健康及財務狀況因而更加惡化的情形。沒錢不會讓你身體變差,但生病時沒錢就可能讓病情更嚴重,甚至讓生活品質出現意料之外的惡化。 然而並不是所有疾病的患者都會遇到財務毒性的威脅,舉例而言,要是罹患普通感冒,在治療花費便宜且不太會有併發症與後遺症的情況下,財務狀況對健康的影響就十分有限;相反的,若是罹患癌症等治療費用高昂、需要長期療程及控制的慢性疾病,甚至是藥物健保沒有給付的罕見疾病等,這些財務負擔愈大的疾病的患者,便愈有可能被財務毒性侵蝕。 此外,健康意識較薄弱的民眾,遇到財務毒性風險的機會也較大。正所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無論是癌症或是三高症狀,都是在早期診斷後,只要花費較少的金額就能有效治療及控制,但隨著病況加重,所需費用也會水漲船高,無法以現有資金支付醫療花費的情況也就更容易發生。 外部環境因素,也可能導致財務毒性風險提升 回到財務毒性的本質,簡單而言就是生病時的花費太多,而準備的錢不夠用,而導致後續財務及病況惡化的情形。除了上述提到的可能因素外,其實外在的環境也可能是導致財務毒性的風險因子。 舉例而言,健保目前採取總額給付制度,也就是根據保費收入,來制定未來支出費用的支出總額,以讓健保長久經營,雖然立意良善,但也衍伸出一些實務上的問題。 以藥物的費用來說,在相關支出費用固定的情況下,若是發生醫療資源濫用的問題,像是每位患者拿了比估算上多1倍的藥物,屆時每顆藥物申購的金額就只能減半,當藥商認為該金額不足以獲利時,就很可能退出臺灣市場,屆時民眾就可能只能選擇效用次佳的藥物,或是自費取得較好的藥物,甚至會遇到無法透過合法管道取得所需藥物的情形。此外,在醫療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新型的治療方式或是藥物納入健保的時程也可能是潛在風險。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