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單滿期、金融市場熱絡、匯率、銀行及美債利率……眾多因素交織影響,最終可能使客戶產生解約保單的想法,而保險業務員能做的,就是在此之前為客戶做好保單檢視與需求分析,提醒客戶購買保單的初衷,以及解約的風險,讓客戶做出最終決策時能有更全面的思考。
談及保險業界近期湧現的解約潮,新光人壽業務企劃部協理林保霖分析,其實從2年前開始,保單大量解約的情形就開始出現,而今年受到投資市場活絡影響,解約的保單也相對多,但預計明年就會趨緩。細究客戶解約原因,林保霖總結,主要有以下3個因素。
投資市場:可以粗分為國外及國內的投資市場,以投資型保單來說,多為全委性質,其標地選擇多以國外市場為主,若是在規劃時以資本利得為主要目的,或是持有投資型保單較長年的客戶,在投資市場達到高點、保單價值已經高於當初投入的金額時,就很有可能做出獲利了結的決策。
而從國內的投資市場來看,資金其實是有排擠作用的,當民眾想把資金投入市場,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其餘區塊的資金勢必會減少。過去幾年連結大盤的配息型基金表現都十分不錯,近期推出數隻ETF更都達到數千億元規模,這會產生一定吸金作用,進而影響客戶,使其想把原先放在保單的資金做轉移。
匯率:與前些年相比,美元兌換臺幣的匯率也在相對高點,在臺幣相對弱勢的情況下,不少擁有美元利變型保單的客戶也會覺得是一個解約保單的好時機。
利率:過往保險業務員在銷售儲蓄型商品時,最常使用的說法無非是「商品的利率是優於市場利率,而且這是一份長期的保證……」,但在美國暴力升息後,市場利率高於保單利率,這樣的反轉也讓不少民眾選擇解約;而在美債利率仍處於相對高點的情況下,利率仍會對民眾的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
林保霖總結,受到上述3個因素影響,保險業的解約潮可以說是大勢所趨,單純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保單能提供的報酬率不算吸引人,客戶在進行財務規劃時,會把其歸類為保守的區塊,在資金市場動能良好的情況下,民眾更傾向讓保單獲利了結,讓資金做靈活運用,或是轉為積極性的配置。但從業務員的角度,也要適時提醒客戶,不要因為過熱的市場影響自身的判斷。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