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銷售或者輔導教育,難免會出現注意力無法維持的情況,不只是客戶的注意力不在業務員身上,業務員也可能聽得心不在焉。國泰人壽展業新店通訊處區總監暨資深行銷總監林家榛認為,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造成注意力渙散,其實都可以歸因於2個關鍵因素:焦慮與認知。

以客戶來說,他們往往是因為不知道業務員要談的事情對自己有多重要,因此心思並不集中;但是從業務員的角度來說,他們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可能是心急於業績,又或者是行程排得太滿,總是有各種事情占據了他們的心思,注意力自然也難以集中。林家榛認為,認知問題可以透過對話與教育扭轉,但焦慮並不是簡單1、2句話就能夠改變的。

 

打破從焦慮到注意力低下的惡性循環

注意力不集中的人,除了交談時容易分心以外,還會有一些其他的徵兆,例如記憶力下滑、經常遲到,甚至是失眠等情況,當夥伴出現了這些徵兆,主管就需要關注他們是否有焦慮的情況出現。

無論是家庭另有擔憂、業績遲未達標,還是行程安排得太滿,一旦產生焦慮的情緒,連帶就會產生較強的得失心,想要盡快成交或者達成目的,讓自己可以盡快結束眼前的事情,去完成其他更注重的事情。

這麼一來,因為心裡一直別有所思,業務員的注意力便很難集中,面談與銷售的成效相應的受到影響,業績與生產力因而下滑,又帶來了更新更深的焦慮……如此一來,便產生了惡性循環,心理上愈焦慮、注意力愈渙散、現況愈惡化,然而當業務員無法藉由自己的排解小方法得到緩解,業績掛零還是小事,恐怕還得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幫助。

因此當林家榛判斷夥伴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出現焦慮時,她會很乾脆地建議:手上的事情收個尾,把手機平板放下,先去休假幾天再說。這並不是逃避,而是藉由休假或學習減緩夥伴心中的焦慮,打破惡性循環,這才是能夠治本的「藥方」。

如果夥伴的情況沒有嚴重到需要立即放假,或者已經休假完畢準備重新出發,林家榛則會建議夥伴做好未來1週甚至1、2個月的行程規劃,有了明確的計畫,夥伴就能夠比較安心地展業。而當夥伴不需要在銷售或聽講的時候,還要不自覺地去擔憂其他的行程,自然就能夠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

「大腦就像是一顆CPU,要是有一堆程式躲在後臺偷跑,你當然沒有足夠的記憶體,去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情。」林家榛形容,暫時放下業績,將該做的其他事情都做好,或者是乾脆休假幾天放空腦袋,其實都像是在清除瑣碎的後臺程式,甚至是關機重開,「記憶體」足夠了,處理事情或談話的時候自然也就能夠專心注意了。

而想要做到這點,還需要一個老生常談的觀念:專心做好每一件事情。試想,如果有件重要的事情沒做好,你在做其他事的時候是不是會忍不住掛心?一旦掛心其他事又怎麼集中與維持你的注意力?反過來說,只要每件事情都專心地做好,自然就沒有其他的事情需要掛心,做起事來反而更能夠心無旁鶩。

 

3方法,幫助夥伴重建注意力

林家榛總結輔導夥伴的經驗發現,夥伴們發生注意力不足而需要輔導的情況大致有2種。一種是不知道該如何成長、不知道該學習什麼、做什麼事情,是因為對前路的迷茫而無所適從所造成的分心,對於這種夥伴,主管只要幫助他們找出不足,並且指名學習的方向和方法即可,有時甚至可以現場提點。

但另一種狀況則是,夥伴已經把他們所能做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了,成績依然不見起色,進而因為焦急和內耗,導致焦慮而無法集中注意力。主管當務之急便是幫他們按下暫停鍵,先好好休息幾天,讓精神舒緩,跳出惡性循環,才有充足的精神可以面對挑戰。

也只有先恢復到這樣的狀態,才能有餘裕去分析自己哪邊做得不對、哪邊可以做得更好,否則當精神狀態保持在焦慮中時,腦中都被後悔、不安,以及其他正在做而沒有做好的事情占據,根本無法思考。

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抑或是即使狀況出現依然能夠回到正軌,林家榛提供了3個建議:

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就清單。不只是業績或者要追求的獎項,而是接下來一段時間裡,所要做且能夠帶給自己成就感的事情,例如舉辦活動、參加公益、團隊聚餐等,這個作法能夠從2個角度帶來幫助。

首先,當夥伴建立了成就清單並且實行,藉由清單地對照,夥伴可以更加明確的產生成就感,以此對抗焦慮感的產生,精神狀況就會比較穩定。其次,如果心中所思所想都是業績或成交,一旦成果不如預期,對夥伴來說,搞砸的就是一切;反之,在清單建立後,原本造成焦慮的事情,例如業績與成交件數等,就會變成只是所做事情的一小部分,即使成果不佳,也只占自己要做的事情的一小部分,不影響整體的成就感。

預先規劃好待辦事項。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就不會輕易的產生焦慮,甚至能夠提前準備,讓自己盡早進入狀態,從容帶來自信,而自信則讓夥伴更能夠專心在眼前的事情。

每天記錄成果並且復盤。即使做得從容,要是成果不佳,難免還是會影響心態,而當記錄與復盤的習慣養成,夥伴就能夠及時調整自身,知所不足,進而能夠及時學習與補救。這樣一來,不但自我成長能夠帶來信心,也能夠避免錯誤再次發生所帶來的焦慮。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