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23年出生人口為13萬5,571人,較2022年減少3,415人,而2024年上半年新生兒累計共6萬3,874人,還不到去年出生人口一半,如果出生人口持續減少,過往龍年都能帶來的嬰兒潮似乎亦不容樂觀。究竟為何現代年輕人不敢結婚生子?該怎樣進行規劃,才能安心地結婚生子?
「如果要討論結婚生子的財務規劃,就必須先瞭解『年輕人為什麼不想、不敢結婚生子』。」RFC認證財務顧問師課程講師張斐然說道。追根溯源,年輕世代不願意結婚生子的原因除了擔憂經濟問題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缺乏明確的財務目標及正確的財務規劃觀念。
根據衛生福利部每4年統計一次的「婦女生活狀況調查」顯示,2019年未婚婦女中59.4%希望擁有小孩,卻僅有30.61%擁有子女,究其原由,有56.86%擔心經濟負擔太重、39.4%不想改變現有生活、28.71%則是擔心孩子教養或未來……無獨有偶,鄰近地區如日本、韓國,也同樣遭遇到少子化問題困擾,日本政府更在《兒童未來戰略政策》指出:年輕民眾無法看見未來婚姻前景、養育子女的經濟負擔與精神負擔,為出生率持續低落的主因。
「不過,仔細想想,我們的上一代生活條件、經濟狀況真的有比我們當前來得好嗎?」張斐然說道,若在過去擔任公務員,加上通膨計算之後,待遇其實與現在相差無幾,參照當時的與物價水準,其實生活也不比現在寬裕多少,但上一代長輩生2個小孩可以說是基本,生4、5個的比比皆是。因此,民眾也不需要將結婚育兒想得太過緊張,反倒能趁此建立起健全的財務規劃觀念,並與伴侶討論婚姻中各項「規劃的目的和目標」。
建立財務觀念,解決婚姻迷思
大環境難以改變,想要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就必須從自身的投資與學習做起,張斐然認為,一切財務規劃,最重要的都是先從建立好足夠且穩健的收入來源開始,當收入不足以累積足夠的規劃部位,甚至在繳完各項費用還超支時,就會事倍功半。
因此,財務規劃的第一個重要觀念,便是先建立明確的財務目標。張斐然建議年輕群眾以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的平均薪資所得中位數為短期目標,思考提升自己的薪資水位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條件,藉此達到足以累積儲蓄的薪資水準。但如果缺乏明確的目標,許多時下年輕人可能就選擇躺平,也就不會有努力爭取提高薪資水準的動力。
縱使薪資水準還未達到中位數,仍舊能夠慢慢累積起一定的資產。有得必有捨,想要累積財第一桶金,就必須降低一定的消費欲來換取想要實現的目標,最重要的還是要瞭解自己規劃的動機與目的。
人生當中有無數目標,除了較為短期的娛樂消費,還有結婚成家、成功退休等目標,而這也意味著,每一筆賺進來的薪水,不僅僅是為了支應當下的需求,還為了未來的各種可能進行累積。張斐然舉例,假使每一天都省下80元的飲料費(或者其他一般性娛樂開銷),在一年之內就存下了2萬8,800元,在3%的複利累積之下,40年後就可以達到220萬左右的金額。
同樣的,若民眾以結婚生子為中長期目標,勢必需要將婚後各項開銷算進規劃當中,其中可能就包括育兒成本、生活開銷增加、教育費用等,而這也將為家庭的財務規劃帶來影響。
接著,當結婚生子成為目標,民眾需要承擔「自己以外」的責任,這意味著民眾更需要將轉換工作的消耗成本計算進去,進行高風險的創業活動或投資時也需要更小心謹慎,因為只要操作不當,就代表家人可能將一同承擔後果。因此張斐然建議:透過穩定的工作收入和開源節流的規劃,讓自身財富持續增長,以此達到平均線以上的水準,這就是財務規劃的第2項關鍵觀念。
這樣的觀念也反應在保險規劃上,「一切的財務規劃都基於家長自身的本金,而本金又來自於收入,因此一旦收入中斷,所有財務規劃都可能被打亂。」新生兒的到來,代表父母雙方的責任都將逐年增加,因此新手父母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把風險規劃建立完善。
不妨問自己:當意外來臨時,我的伴侶需要多少資金才可以和小孩過上正常生活?張斐然表示,父母與子女基本的醫療保障必不可少,但壽險保額卻需要在子女出生後相對提高,建議能夠將壽險額度提高至500萬元,若希望伴侶和子女有相對穩定的生活,甚至可以再提高到800萬元以上的保額。
如果預算有限,不妨從變額萬能壽險著手規劃,儘管變額萬能壽險屬於定期險,自然費率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但卻能夠透過較少的保費,使父母順利在重大責任期間,達到與傳統壽險相同的保障額度。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