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達團隊自成立以來,攀上過200多人的人力巔峰,也跌入過實動人力只有5、6人的低谷。但當團隊長曾鴻禎轉變了發展戰略後,齊達團隊近3年來不僅人力持續增長,而且人均產能也遠勝於前。
曾鴻禎雖然在入行之初就開始發展團隊,但彼時的她對為何要發展團隊還沒有清晰的認知,僅是為了增員而增員,「這個季度要通過公司的人力考核」、「我要成為分公司最年輕的部經理」等是當時支撐著她增員的動力。
在這樣的狀態下,雖然齊達團隊的人力在短短數年間就突破了230人,但團隊在行業轉型升級的挑戰面前,顯得有些不堪一擊,引以為傲的徒弟從營業部經理降級為業務經理、費心培養起來的助理毅然離職……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這讓曾鴻禎一度放棄發展團隊,只專注於個人發展業績,後來她也成為省公司的業績第一名。
在業績表彰大會之後,公司領導對曾鴻禎說:「如果曾鴻禎能再增來一個曾鴻禎,那就不得了!」聽到這番話,曾鴻禎如醍醐灌頂:我為什麼不再增一個自己?從那時起,她再次燃起增員的熱情,開始學習如何增優、如何管理團隊。此後,齊達團隊不僅人力規模不斷增長,而且人均產能遠勝從前。
重構增員思維,讓團隊高素質人才倍速增長
在曾鴻禎看來,只要認知對了,方法總比困難多。無論是發展團隊還是做其他事情,主管只有抱持正確認知,並堅定不移地朝著該方向努力,才可能獲得成功。否則,即便旁人向你分享了有效的方法,你也會認為這個方法不適合自己,或是覺得這樣做不實際,因而並沒有採用建議。
曾鴻禎建立了正確的思維後,齊達團隊在疫情蔓延的這3年間浴火重生。那麼,究竟是怎樣的思維與認知幫助齊達團隊重燃新機?
◆要建經典建築而不是蓋茅屋
所謂的經典建築,就是能歷經百年甚至數百年風雨洗禮,仍依舊屹立不倒的建築。在著手建造之前,建造者要精心地設計建築物有多少層、每層樓有幾根柱子等,清清楚楚地畫在藍圖上,而且小至每面牆用何種磚塊來砌,每根柱子用什麼砂石澆灌,建造者在建設前都會規劃得清清楚楚。反觀建造茅屋的過程,建造者可能僅是在附近撿點茅草,隨便搭建成房屋的模樣,只求有瓦遮頭,因此我們很難找到一間歷經百年而不倒的茅棚。
曾鴻禎認為,發展團隊就像是在建造房子。從增員的角度來談,倘若團隊長增進來一些素質差的,或條件很好但不認同保險、沒有愛心與責任心的人,其實就是在建茅屋,因為這樣的夥伴不會在行業發展得長久,就像茅屋一樣風吹就倒。
倘若團隊長想將團隊建造成一座經典建築,首先要設計一張「藍圖」,構思你想建一支怎麼樣的團隊,希望怎樣的夥伴與自己同行。當有了清晰的藍圖後,便要物色招募的人選,並透過嚴格的篩選,選出真正適合留在團隊發展的人。
一般而言,曾鴻禎會透過4個步驟招募真正適合留在團隊發展的優才:
1.吸引:透過日常分享讓優才對保險業產生興趣。曾鴻禎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及個人感悟分享到社群媒體上,這樣做不僅可以經營個人形象,還能讓身邊的朋友、客戶看到她的生活狀態。當有優才向她表示「真羡慕你這種狀態」時,就是她著手招募的好時機。
2.初次面談:告訴準增員自己如何達到這種生活狀態。曾鴻禎強調,當優才對你的生活表示羡慕時,千萬不要急於推進招募,因為優才可能會認為:「你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但我不行」。
一旦優才內心對入行抱持否定的心態,無論你如何表述,對方都不可能被吸引。因此,當優才瞭解了她的工作狀態、模式後,仍對保險事業感興趣,曾鴻禎才會邀請對方進入下一個面談流程。
3.深度面談:向優才傳遞保險的意義、價值與功用,介紹業務員收入的來源與構成等,目的是讓優才瞭解自己為何要加入保險業、可以在行業得到怎麼樣的發展。
4.決定性面談:對優才提要求,告訴他入行後該怎麼做。在這一階段的面談中,曾鴻禎會明確地向優才提出參加早會及自主學習的要求。她表示,這是從事壽險行銷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優才在行業長期定著的立身之本,若對方無法做到,那麼他就不適合加入保險行業。
◆要用乘法思維而不要用加法思維
過去,曾鴻禎習慣用加法思維發展團隊,即能招募一個人就招募一個人,不管對方的素質如何。雖然招到的人不斷增加,但團隊也一直有人離開;近幾年來,曾鴻禎轉換用乘法思維招募,即招募一個過去有成功經驗且認同保險的優才,並要求對方帶著N個準增員加入團隊。
如此,優才一進入團隊就能成為團隊主管,增員一個人就等同是增員一支小團隊。但曾鴻禎強調,這種方法對團隊長的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團隊長必須協助優才輔導好他的夥伴,若無法做到,就不要輕易地嘗試。那麼,該如何讓優才確實實現「1+N」入行?
曾鴻禎會先協助優才做好職涯規劃,而發展團隊就是規劃中的重要部分。每位優才都不會希望自己轉行後的收入水準下降,而由於初入行時的專業度有限,未必能透過銷售來獲得滿意的收入,此時曾鴻禎便會建議他們透過招募來增加管理收入。優才依據收入定下增員目標後,曾鴻禎還會為優才梳理身邊的人脈資源。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