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陀兒於9月28日上午8時在菲律賓東方海面生成,臺灣9月29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9月30日凌晨2時30分發布陸上警報。氣象署最初預測山陀兒將由巴士海峽北轉,穿過臺灣東部海面北上。
然而颱風行進緩慢遠超估計,滯留巴士海峽期間更不斷吸收水氣並增強為強颱等級,最後於南臺灣登陸,為臺灣帶來超出預期的災害,最終釀成4死1失蹤719傷,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6億4,474萬元(10月16日止)。
臺灣位居環太平洋地震帶,又處於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侵襲主要路徑。世界銀行報告指出,臺灣同時暴露於3項以上天然災害之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之人口為73%,同時暴露於2項天然災害者則有99%,屬於全世界高災害風險地區。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1958~2021年天然災害統計數據,臺灣每年都會發生天然災害,最多曾1年發生14場事件。此外,天然災害次數還有逐年增加趨勢,1958~1987年間每年平均發生4.1次天然災害,1988~2017年間則是每年7.8次,其中,颱風災害就佔了總災害的65%。
將目光放向其他常受颱風的地區。同樣在今年9月,菲律賓東部海面形成第11號颱風「魔羯」,受到南海水氣挹注,在前往菲律賓的路徑上,一路從輕度颱風升級成強颱,造成菲律賓交通大亂,8萬多人流離失所,至少16人喪生,21人失蹤。
颱風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當中又以太平洋上的颱風居多,生成時間則以每年的7~10月最為密集;民眾除了平時就要做好防災準備,並時時觀測氣象變化,也應預先做好相關保險保障,確保天災過後有充足的資源重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