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前董事長簡仲明先生就保發中心對臺灣保險市場的研究,分別以壽險業的現況、2個挑戰及3個機會提出分析與說明。
保發中心為了協助監理機關更瞭解保險市場並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數據給予政策制定的依據,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能夠發掘一些潛在的現象,而透過將現象數據化及量化,希望能夠清晰在大環境變化及政策運作下,讓保險業所面臨的挑戰能夠被掌握,以及找到發展的機會。
臺灣壽險業現況
首先根據臺灣自2018年至2023年這6年來壽險業總保費收入的變化,可以看出無論從初年度保費、續年度保費或是總保費收入,都是向下移動的狀況。保險業經營雖是根植於長期契約之上,但許多消費者不見得對這樣的特質有深刻理解,因此當環境變動致使商品的數字有些變化,不同的消費者就會有不同的反應,而這需要保險業者運用智慧加以思考及因應。
若將總體保費收入從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年金保險、傷害保險4大類商品加以拆分,可以得到圖二的數據。能看出來臺灣保險商品雖然仍是以人壽保險為最大的商品主軸,但從2018年到2023年底來看,人壽保險保費收入幾乎是攔腰減少了一半,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讓一個保險滲透度相對高的成熟市場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其實原因不外乎2點:一是在這期間經歷了席捲全球的Covid-19,大幅影響並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模式,對非常仰賴與人接觸的保險業而言,見面接觸變少,成交機會就會變少,自然會影響到初年度保費這個具指標性的收入來源;二是隨著資訊發達,人們在愈來愈瞭解保險商品與其他金融商品的狀況下,消費者心理及思維會產生變化。保險商品不僅有保障,也包含儲蓄、投資與其他功能,而消費者面對其他具有部分相同功能的金融商品同時攤在眼前,在商品的選擇上就會更加審慎及有更多的考慮,自然也不會完全聽從保險業務員單向的說明。此外,簡仲明表示在調研上最難分析的就是消費者的思維變化,亦即儘管知道消費者心理會是左右市場的因素之一,但卻不容易透過量化得知影響的占比有多少。
另一方面,從圖二我們也可以發覺,健康保險幾乎不受外在環境更迭影響,不僅不像人壽保險商品有如此大的變化幅度,甚至還有增長的趨勢。這類險種在總體收入來說占比不算很高,成長也較緩慢,但數據呈現說明了健康保險商品是消費者的剛性需求,同時具備了不可替代性,必然會是保險業者的重點經營項目。
再透過各商品類別FYP(初年度保費)的比重及相對發展(圖三)的角度來看,首先以FYP的比重可以看出,利變型壽險是臺灣壽險業最核心的商品,而若以2018年為基準點,將時空拉到現今,也能看出初年度保費收入下滑的幅度令人憂心,比重如此高的商品變動卻如此劇烈,必然會對保險業者的經營產生壓力。
另外從圖三也能看出,消費者近年似乎頗為青睞投資型商品,儘管各年度FYP有所起伏,但每年的FYP都相對2018年為高,呼應前述消費者思維變化雖然難以量化分析,但仍可以從商品銷售結構變化的趨勢可以略窺一二,也具有可供保險業者制定策略的參考價值。
壽險業挑戰之一:新臺幣與美元利差擴大
如同前述臺灣總體保費收入下滑的原因之一,消費者面對其他具有部分相同功能的金融商品同時攤在眼前,在商品的選擇上就會更加審慎及有更多的考慮。美國Fed(聯準會)從2022年初至2023年中,短短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有堪稱巨幅的升息(見圖四),利差擴大之下,其實對臺灣保險市場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商品競爭性受到挑戰。隨著新臺幣與美元的利差擴大,銀行定存或海外債券上探高息,相較比保單利率為高,誘使保戶調整理財策略,造成新契約保費減少、續期保單面臨解約(見圖五),自然也會為壽險公司資產負債面帶來一些壓力。不過有很重要的一點值得強調,就是壽險業的營收來源不僅只有保費收入,除此之外仍有不少資金運用收入,因此並不會發生「入不敷出」的狀況。
壽險業挑戰之二:醫療保險保障缺口
臺灣擁有全民健康保險這個社會保險制度,能提供給民眾主要基本保障,不過隨著現今少子化、高齡化、醫療科技、醫療通膨這些愈來愈顯著的因素,不僅使健保財務負荷愈加沉重,而漸有限制給付項目或額度的情況。
另一方面,這些因素同樣對商業保險發展有不小的影響。大部分的保單都是長期規劃,例如目前很多保險契約都來自多年前的購買,而在醫療科技進步飛速、醫材、藥品或醫療成本不斷增加的狀況下會產生對價風險,造成治療方式的限縮或是無法獲得充分補償,進而形成保障缺口,對保險人及被保險人都會造成額外的負擔,這也是保險業者日後在商品設計上必須要列入考量的部分,同時這亦是近年臺灣不斷有保險相關法規及制度改革的原因。
除此之外,也衍生出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如何互相搭配的挑戰,當社會保險沒有過多的資源能夠承擔民眾的風險,就會希望保險業者從社會責任的角度開發商品協同負擔,不過仍面臨一些實務上需要克服的部分。比如當民眾屬於弱體或有既往症,社會保險仍需承保,但同樣的情況若商業保險比照辦理,就會面臨到經營風險難以管控的問題,因此有賴政府與保險業者共同的努力。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