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週期啟動,購置投資型商品必須具備的重要觀念

文◎倪偉晟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52

自2023年7月開始實施投資型保單新制後,投資型商品的買氣連帶受到影響。不過,在美國聯準會於今年9月啟動降息週期後,市場預期將呈現多頭格局,若民眾想要在此時配置投資型保單,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正確認知及觀念呢?

  理財鴿創辦人兼知識長、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總體經濟專任講師許志誠指出,3年前投資型保單之所以銷售表現亮眼,主要來自於業者將銷售主軸聚焦在臺灣民眾最在乎的「配息」(現金流)上,加上當時金管會還未限制投資型保單不能夠連結高收益型債券,許多民眾便被此類的商品吸引。高收益型債券指的是信用評級在2個B以下(見表一,紅色區塊)、具較高的投資風險性。

  不過,金管會發現在這樣的市場狀態下,很容易產生糾紛。由於投資標的的債信存在很大的疑慮,很可能會在購買後產生投資帳戶淨值不斷下滑的情形,當消費者察覺到帳戶開始縮水時,就很可能會將投資虧損的結果,歸咎於業務員當初的銷售手法或是行銷話術。因此,金管會自2023年開始,祭出多項投資型保單的銷售禁令,其中包含高風險性的連結標的。

  「以前常可看到標榜報酬率7%、8%的商品,現在頂多剩下4%、5%。」許志誠表示,當市場上投資型商品的收益率不再那麼吸引人時,投資型保單的銷售量便受到影響。除此之外,美國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後致使整體股市表現不佳,也是造成投資型保單買氣下滑的一大原因。

  許志誠認為,美國聯準會降息後理應有助於活絡投資市場,進而讓投資型保單的買氣升溫,不過,由於自去年起實行的投資型商品相關禁令仍然存在,在多數消費者仍以配息、投資報酬率為投資理財最主要看重之處的情形下,接下來投資型保單的銷售動能仍有待觀察。

配置投資型商品應著重帳戶價值的累積,而非短期獲益

  許志誠認為,若民眾在降息的階段對投資型商品有興趣,在購置前仍須先對商品本身有正確的瞭解。投資型保單與傳統型保單間的最大差異在於:資金運用上,傳統型保單是由保險公司進行操作投資,投資成果由保險公司承擔,保戶享有的保障皆由保險公司依約履行;投資型保單則是由保戶自行選擇投資標的,自行承擔投資績效的成果,也因為這樣的特性,適合在資產配置上想要兼具保障和投資的族群。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