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基本上一定會面臨到長照的期間。」談及多數民眾長照準備不足的情況,桑予群強調,長照絕對是人生風險保障規劃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且必須放在優先的順位及早規劃,千萬不要以為現在還年輕就輕忽了老後的風險。
《2024國民長照醫療暨保險需求調查》指出,在無長照需求時,有超過56%的民眾對長照尚無準備;尚無家人有長照經驗者,更有超過70%還未準備長照所需的費用。另一方面,民眾對於每月長照費用的認知,最大比例認為金額落在2萬~3萬元間。
在壽命不斷延長下,多數臺灣民眾對於長照風險的認知顯然不足,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現象?民眾對於長照應該具備哪些正確且重要的認知?本次邀請到臺北市私立貴族老人長期照顧中心負責人、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專任講師桑予群為讀者深入解析。
探究民眾長照準備不足的6大根本原因
人口高齡化理應更加凸顯對於長照的需求,然而綜觀目前市場上的情形,長照險的投保率大概落在5%上下。桑予群直指,多數民眾長照準備不足可以歸咎於6大原因:
首先是「危機意識不足」。許多人對於當風險發生之時所需要負擔的醫療、長照費用並不清楚,自然就不會想要進一步透過保險轉嫁風險,或是透過其他的理財方式預備將來所需的現金流。
第二是「不具備立即性」。尤其是年輕人普遍覺得長期照顧離自己還太過遙遠,即使保險業務員從旁提醒,購置長照險種的意願仍不高。相比之下,醫療相關險種就比較會讓年輕人更感受到有急迫的購置需求。
第三為「對長照的認知不足」。究竟是中風的人需要長照?還是失智的人需要長照?對於長照的定義恐怕只有少部分的民眾確實瞭解。長期照顧服務法中的「長期照顧」(簡稱長照)定義:指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6個月以上者,依其個人或其照顧者之需要,所提供之生活支持、協助、社會參與、照顧及相關之醫護服務。
第四是「對於全方位的理財規劃認知不足」。事實上,長照風險保障規劃涵蓋在人生全方位的理財規劃當中,而人生全方位理財規劃還包含長期投資、風險移轉、退休規劃等。如果對於整體規劃沒有足夠的認知,也很難理解長照保障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第五為「保費不便宜」。目前市面上保險公司所推出的長照險種,對一般民眾而言負擔較大,以年紀30歲投保非還本型且涵蓋較完整保障內容的長照險來說,年繳保費大約就落在3萬元左右,在還要考量其他保障險種的情況下,負擔會來得較大,長照險的規劃順位自然就會向後移。
最後一點則是「對於理賠範圍的疑慮」。當前保險條款中對於長期照顧保險理賠金的請領標準,需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是認知功能障礙其中一項所涵蓋的範疇(見表一),許多民眾覺得保障範圍較為狹隘,也因此降低了投保的誘因。
有鑑於上述6大原因,桑予群認為,要扭轉民眾長照準備不足的現象,仍得先從建構正確的老後風險規劃觀念做起。首先必須瞭解到,臺灣民眾一生的不健康餘命有接近8年的時間,這8年的時間不但可能無法工作,生活自理能力也會下降許多,極可能需要他人從旁協助,尤其是當發生不可逆的失能情況時,每個月請看護照料生活的費用更是無法避免的。
他進一步指出,臺灣現在大約有80萬名的失能人口,65歲以上與65歲以下的比例大約是7:3,「不是只有年邁的人才需要正視長照風險,任何人都無法預期自己會不會有失能的一天」。
「長照費用一個月抓2萬~3萬元絕對是不夠的。」桑予群直言,以現在的時空背景來說,1個月的長照花費最保守的估計至少會落在5萬元左右,當中包含(外籍)看護1個月2萬~3萬元的薪酬,還有相關的醫療花費、日常保養品等。因此,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長期照顧最少要預備500萬元的準備金,這500萬元可以透過年金保險、長照險、儲蓄、投資等多元組合的方式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