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投資型商品優勢,降低退休規劃的通膨風險

文◎崔浩風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160

大家都能感受到物價的逐年上漲,但是有多少人考慮到,未來物價可能會漲到退休金不夠用的窘境?陳敏莉表示,根據七二法則,當CPI介於2~3%之間時,物價預估在24~36年後將會翻倍,退休金需求也將跟著增長,民眾切不可小覷。

  退休之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又該準備多少錢才能夠過上這樣的退休生活?相信許多人都曾經暢想過這樣的話題,但是除了財務規劃專業人士、或者與這些專業人士討論過的人,卻很容易忽略了一件事情──支出是會隨著物價的通膨而隨之上漲的。

  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陳敏莉表示,最讓人「有感」的物價通膨,莫過於食品類的通膨。她舉例:現在蔥花麵包1個大約30元,大約20年前她曾看過1個10元的蔥花麵包,小時候甚至見過1個5塊錢的蔥花麵包,通膨率算起來大概是5.6%左右。如此直觀的漲幅,也明明白白告訴所有人──千萬不要忽略了通膨的影響。

通膨看似數字小,複利下卻不可小覷

  通貨膨脹對於退休規劃,到底起到了多大的影響?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計算:A先生今年41歲,預計65歲退休,希望能夠活到90歲,不考慮醫療、旅遊與債務等非必然支出下,估計每個月需要3萬元。若不考慮通膨,需要準備的退休金便是3萬元×12個月×25年=900萬元。

  而將通膨列入計算,隨著物價上升,每個月需要支出的生活費也相應提升。假設通膨率為3%,到了24年後退休時,所需的金額正好翻了1倍,也就是從900萬元變成1,800萬元。

  再加上,通膨可不會因為退休而停止,如果退休後的財務配置規劃,報酬率足以抵銷通膨,那麼所需準備的退休金就維持在1,800萬元;如果不足以抵銷,那麼所需的退休金總額還得再往上疊加,大約需要2,679萬元。

  900萬元與2,679萬元,近乎3倍的差距。不妨想想,如果進行退休規劃時卻沒有考慮到通膨,在面對近2,700萬元的支出需求,卻只努力準備了900萬元的情況下,民眾將會面臨什麼境地?

  當然,實際的差距倒是不一定會有3倍之多。至本刊截稿時,2024年10月臺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69%,2024年前10個月的整體CPI則是2.19%。若單純按數字推算,通膨率以2%計算便大致足夠,2.5%會是個比較安全的數字。

  但是考慮到臺灣的經濟環境與趨勢,購車購屋的支出高度排擠了民眾準備退休金的能力,為以防萬一,陳敏莉建議以2.5%估算通膨率,保險一點的話最好計算到3%,這樣一來即使因為各種因素而未能達成,距離實際需要的金額也不會太遠。

與投資連結的金融商品,才能對抗通膨

  既然已經瞭解通膨對於退休規劃的影響之大,就應該從現在開始預做準備,但是應該採用什麼工具與策略做準備?陳敏莉分析,金融理財的3大面向:保險、儲蓄、投資,缺一不可,但要注意的是,其中只有投資行為因為報酬率足夠高,因此只有與投資連結的金融商品,才能夠真正抵抗通膨。

  其中保險是比較特別的金融工具,因為其除了基本的保障型商品以外,另外還衍伸出了儲蓄型商品與投資型商品,不過因其功能主要偏向於儲蓄與投資行為,所以這2類商品會與儲蓄、投資工具一併分析。

  保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風險保障,集結眾人財力,將萬一發生走得太早、病得太長或失能太嚴重時,所面臨的財務風險互助分擔。因此愈是年輕時,個人資產累積還少,個人財富因應風險能力較差,愈需要集結他人之力來移轉個人風險,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應對通膨而設計。

  至於退休時期所發生的疾病、長照等風險,雖然也可以透過眾人之力、保險機制來保護,但由於距離退休尚遠,也可以透過個人儲蓄投資的方式來做準備,保險機制也仍是準備方法之一,並不是唯一的工具。

  儲蓄的價值則在於保本與應急,分為活存與定存,活存利率目前大約在0.8%左右,而定存利率則有1.7%左右,兩者都不是為了抗通膨而設計。在退休規劃中,活存的價值在於保存一筆隨時可以調用的資金,作為生活開銷與臨時開支;而定存則是為了預備已經確定的大額支出,如購屋、買車等,降低退休金準備過程因這些大額支出所受到的影響。至於保險中的儲蓄險,其定位與定存相近,只是多了一筆壽險保障。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