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睿認為,臺灣保險業的潛力相當優秀,雖然接下來要面對IFRS 17與ICS 2.0的接軌,又有超高齡社會的需求要面對,但這些挑戰同樣也是市場的機會所在,只要有正確的產品設計與策略,相信2025年會有很好的發展。
談及臺灣保險業2024年的表現,安聯人壽總經理羅偉睿表示,從2019年開始下滑的保險業整體業績,到了2024年成功回升,得益於股市──特別是科技方面的良好發展,以及全球經濟與美國財政策略等影響,臺灣總保費收入在2024年成長了7%,初年度保費收入更是成長了14.5%之多,可以說壽險業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雖然業績成長可喜,但挑戰同樣存在。首先是為了接軌IFRS 17與ICS 2.0,保險業必須逐步調整資本結構與商品組合,尤其是投資型與保障型商品的部分做出了不小的調整,這是相當辛苦的事情;另外,超高齡社會所帶來的退休規劃與醫療保障需求提升,既是商機,也是一份挑戰。
為降低各種不確定性風險,保險業必須未雨綢繆
總結2024年臺灣保險業的政策與環境,羅偉睿認為有3點影響最為重大。首先是低利環境影響了資本需求相關的方向,特別是那些早期已經銷售出去的商品,為了維持這些商品的利率,對於資金的儲備會是個不小的挑戰。
接著是IFRS 17和ICS 2.0的接軌。如前所述,這2項國際準則的銜接關係到保險公司的商品與資本結構,帶來的壓力不小,尤其2026年接軌在即,各家保險公司都正在嚴陣以待,聚焦於強化資本、降低風險,並將銷售重心轉移到資本負擔較輕的商品上,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相信能夠順利過度並且成功接軌。
羅偉睿表示,歐洲目前已經在採行這2項標準,而安聯人壽因為跟隨集團總公司標準,已於2023年提前接軌,目前適應良好,整體來說已經上了軌道。他期望,藉由採取相同的標準,能夠更加增進保險業的透明度。
最後則是地緣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受惠於科技類股市的走高,臺灣目前的經濟前景相當優秀,但羅偉睿指出,我們必須要去思考,這樣的情況是否會持續下去?能夠持續多久?同時也要關注美國經濟的發展,因為臺灣的經濟與美國有著不小的關聯。
為了公司的風險控管與客戶的各方面權益,保險公司勢必要未雨綢繆,而上述的3項影響其實也帶來了不小的不確定性。羅偉睿表示,保險是一個處理各種不確定性的產業,要面對全世界的許多不確定性因素,首先要做到的是足夠的透明及誠實,對於每一次的清償、保費上漲等行為,都要做出清晰完整的說明,以確保客戶的權益。這或許有時會比較困難,但是非常重要。
而為了應對客戶日新月異的需求,保險公司也要具備持續轉型的眼界與能力,特別是對於超高齡社會與醫療保障的需求,正在蓬勃發展之中,相關商品自然也愈來愈重要。
安聯人壽有句標語叫做「We secure your future.(您的未來,我們守護)」。面對已然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安聯人壽將此趨勢融入商品策略中,尤其是醫療保障商品,雖然不分年齡層的客戶都需要這類商品,但高齡者的醫療需求顯然更為明顯。
羅偉睿補充,這句標語所代表的並不只是透過保險商品保障未來的人生,更是將ESG列入了公司的投資策略中,將綠能科技、永續發展等企業列為優先投資目標,以此保護客戶未來居住的環境。近年來,ESG已是全球關注的議題,自然也是保險公司經營的一大重點,亦是安聯人壽的經營核心之一。
而在數位化與AI應用方面,臺灣保險業目前雖然已經開始發展,但是與歐美國家相比其實是稍有落後的,應該要盡快跟上進度,一來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二來則是以此加強公司的商品與服務,完成對客戶的承諾。
羅偉睿分享,安聯人壽在集團總公司的支援下,相當早就開始進行數位工具的投入。銷售方面,有安聯i探索;客戶端服務方面,有安聯e服務;近來又陸續開發了生物辨識行動投保系統BIO-100,以及能夠同步瀏覽指定網站操作頁面的友善共享瀏覽系統Co-Browsing,提升高齡友善服務成效。透過全方位的數位系統發展,提升公司的競爭力。
透過優秀的教育資源,持續強化業務通路
羅偉睿認為,業務員通路在臺灣的保險市場依然十分重要,因為他們的分析、規劃與說明能力都十分優秀,尤其保險本身是一種較為複雜難懂的商品,光靠資料或數位工具,其實很難讓客戶徹底理解。
所以,為持續強化業務通路,安聯人壽除教育外,也持續推動高品質的增員,目前已經推出了多項的增員獎勵計畫,鼓勵業務夥伴進行增員,從保險業的價值與意義著手,並且展示安聯人壽對於人才的培訓教育投入,讓人才看見加入安聯人壽的前景。得益於這些策略的推行,安聯人壽近年來雖然同樣遭逢疫情等條件影響,但業務通路人力依然保持正增長。
而具體來說,又該提供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夠兼顧夥伴實力成長與增員吸引力?羅偉睿表示,應該要透過3個「Ex」──Customer Experience(客戶經驗)、Distribution Experience(通路經驗)以及Employee Experience(員工經驗),從這3個方向總結經驗,作為教育業務夥伴、優化業務能力的依據,讓公司能夠保持領先地位。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