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退是退休規劃中的重要拼圖,除了薪資調整外,勞工自提也能提高勞退的金額,然而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在自行投資與勞退自提中選擇,才能透過合理的配置來讓退休金的收益最大化?
對廣大的勞工族群而言,在退休時,可以透過勞保的老年年金以及勞工退休金來獲得一定的退休保障,其中勞退制度又可分為新制以及舊制,新制於2005年7月1號開始舉辦,目前已實行19年。
談及勞退舊制與新制的差異之處,首先勞退舊制的退休金是採取平均月薪×基數計算,工作年資前15年每年為2個基數,自第16年起,每年則改為1個基數,基數以45個為上限。舉例而言,要是在同一家公司任職35年,退休前6個月的平均月薪為5萬元,舊制退休金的基數則為15×2+20×1=50個,但超過45個仍以45個計算,故能領到的退休金為5萬元×45=225萬元。
要特別留意的是,舊制的年資計算需「在同一間公司」才能累加,若是勞工轉換工作或是在任職期間公司倒閉,勞工的年資便會歸零。
而勞退新制則是每個月雇主會固定提撥薪資的6%,加上勞工自提的比例來進行計算,若是同樣任職35年、月薪5萬元,在不考量調薪幅度及自提比例、勞退基金投資報酬率以近10年的年化收益率4.76%來計算的情況下,預估可累計退休金及收益能達到近320萬元。
然而就實際狀況而言,薪資會不斷變動,即便起薪不高,只要退休時的薪資能達到一定水準,退休金仍會相當可觀。以工作開始起薪3萬元,每年薪資成長幅度3%以及勞退基金年化收益率4.76%來試算,在工作35年後退休時還是能領到近300萬元的退休金;加上新制即便在不同公司也能累積年資,同時退休金的計算也沒有基數的上限限制,在多數的情況下,新制對民眾而言會更具優勢。
上勤理財規劃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理陳立侖表示,由於舊制年資累績規則的特殊性(不能換公司),現今仍使用勞退舊制的員工多是經營良善的大型企業員工,數量上屬於少數個案,故本篇將以勞退新制的規劃來進行深入探討。
勞退新制下,該不該自行提撥?
從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影響勞退新制金額的因素除了勞退基金年化收益率、年資以及平均月薪外,還有勞工自行提撥的部分,勞工可以根據自身的意願,將每個月薪水的0~6%提撥至勞退帳戶中。然而民眾心中難免會有疑問:每個月固定扣款到勞退帳戶,與自行做定期定額的投資相比較,何者可以讓退休金的累積金額達到最大化?
陳立侖分析,自行提撥就好比將這筆錢請政府代為投資,單純以投資報酬率來看,2023年勞退基金的報酬率就高達12.6%,而2024年截至10月,基金報酬率更超過14.5%,看似表現良好,但若是把時間拉長,根據退休基金協會的統計資料,勞退新制近5年以及10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別只剩下6.55%以及4.76%,投資效益其實是低於幾個常見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
如以臺灣前50大公司進行投資標的的「元大臺灣卓越50基金」(0050),近10年年化報酬率為12.17%;而涵蓋美國500支股票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近10年年化報酬率為12.03%;全球型ETF Vanguard 全世界股票(VT)近10年年化報酬率則為8.22%。從長期來看,無論選擇的投資標的為何,ETF都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然而當整體市場表現不佳時,勞退基金反而能呈現出其防禦性。上圖的粉紅色區塊顯示為當年度表現最佳的基金類型,可以看出當2008年遇到金融風暴、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以及2022年因疫情股、債市雙跌等市場動盪的時間點,勞退基金的表現反而最好。
進一步分析勞退基金之投資標的,可以看出其也有相當比例用於積極型的投資(國外委託經營、國內委託經營、國外投資),同時加上防守型的配置(股票及受益憑證投資(含期貨);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特別股)來強化其穩定性,加上需要有一部份的資金提供民眾隨時提領(轉存金融機構),故整體的投資表現會受到一定限制。
陳立侖表示,退休規劃需要有一定的穩定性,勞退基金與其他投資組合相比,具有「一定能領到」的特性,可以精確算出本金外,投資的收益就有如錦上添花。要是自行投資ETF,卻在退休前一年遇到市場的巨大波動,很可能會發生本金被侵蝕的情況發生,若是想自行投資又要避免上述風險,最好是能將投資的時間拉長,以避免短年期的波動。
此外,若是選擇自行投資,也最好根據距離退休的時間,來進行不同比例的投資組合。如果尚年輕、離退休還有10年以上,可以將資金完全投入ETF甚是是個股之中;隨著退休年限接近,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度慢慢轉為股8債2(股票:債券分配比例8:2)、股6債4(股票:債券分配比例6:4),逐步提高保守型標的之配置比例,才能確保退休規劃的穩定性。
而若是將勞退自提與儲蓄型的保險商品比較,雖然長期來看勞退基金的年化投資報酬率會優於保險商品,但勞退自提無法提早解約領出,且較無強迫儲蓄的功能,每個月得以選擇下個月的自提比例,甚至可以選擇不要自提,且保險商品的保障功能仍是無法取代的,民眾可以根據自身的消費習慣與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規劃方式。
先不論投資報酬率,談及勞退自提的優勢,除了與一般ETF相比不需要手續費及管理費外,還有稅務減免的功能,在申報所得稅時,相關支出可以從薪資所得扣除,這對收入較高的民眾來說會是一大誘因。陳立侖認為,稅賦優惠也是民眾在考慮是否要勞退自提的首要考量。
不過以2024年的免稅額44萬6,000元來換算,月薪3萬7,167元以下的民眾本就不會被課稅,加上房屋租金亦可作為特別扣除額,最高可以減免18萬元;若是年收入加上房租不超過62萬6,000元的民眾,同樣也有機會免稅,就不能享受到勞退自提的稅負優惠。陳立侖建議,要是本就符合免稅情況的民眾,便可以多考慮其他的投資選項。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