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件數的追求以及展業習慣無疑是事業長青的關鍵。然而對保險業務新人而言,光是開發與經營潛在客戶就是一大挑戰,更遑論可以穩定提升成交件數,擁有一批可以深入經營的客戶群。透過實戰分享,請績優的保險業務員回顧,在開展業務初期實務上曾遇到哪些挑戰,而他們又是如何一一化解,並在3年內擁有108位以上的客戶,為自身的壽險事業打下穩固的基礎。


  1年要成交36件保單,對新人來說無疑是個相當高的目標。從新人的視角來仰望這樣的件數標準,很容易當作是天方夜譚來看待,原因在於初期對保險專業還不到非常熟悉,可能連商品都講不太好,同時也還沒有實際處理過理賠,對保險價值沒有深刻的親身體會與認同,難免約見客戶的時候就會信心不夠、底氣不足,沒辦法用堅定的心態來應對,這時連能不能成交都還是個問題,「追求高件數」自然就遙遠得很了。

  另一方面,入行初期的新人專業不深、銷售歷練也還尚淺,往往都只敢談同一個議題、銷售單一商品,容易忽略每位客戶其實都藏著不同的保險需求,從醫療險前中後段的完整規劃到理財規劃,牽涉主題與組合搭配因人而異、包羅萬象,對初期新人而言36件保單背後或許真的就只會是36位陌生開發來客戶,而隨著熟練度與信心增加,可能面對1位客戶就能一口氣成交2、3件,屆時,「如何發掘客戶的需求」才是新人應該著眼的關鍵點。

  許博堯以單位內一位入行還不到3年就已晉升為行銷襄理的夥伴舉例,其優異的業績表現與同期夥伴相比是一等一的好,但身為過來人的她與絕大多數的新人一樣都歷經了生澀的時期。

  「件數是扎根,FYC則是挑戰專業度。」這位夥伴認為勤勞是衝高件數最重要的元素,只要拉高自己的活動量、勤拜訪就一定會呈現在件數績效上,而FYC則考驗新人是否能盡快把自己的專業度累積起來。挑戰FYC有2個方式,除了靠件數堆疊上去之外,拉高件均FYC則是更有效率的做法,許博堯表示,這位夥伴之所以成長蛻變的速度能夠比同儕快得多,主要在於其2種方式雙軌並行。

  其中,新人若想要快速累積件數,行銷策略上有2點要掌握到,首先,是客戶的風險概念往往需要業務員教育及提醒,若面對客戶時可以同時從多項議題切入探討,自然有機會一口氣成交多筆保單;另一點則是注重客戶危險關係人的開發,以家庭為單位遠比以單一客戶為單位經營起來更有效率。

  然而能夠將件均FYC拉高,就需要有把議題談得更深入的專業能力,對此,這位績優夥伴則是靠著不斷吸收知識與最新資訊,以及學習擅長成交大單的前輩高手所分享的經驗,逐漸架構起相應的能力。

  在追求高件均的同時還仍舊保持對於高件數的追求,雙軌並行是夥伴的行銷策略,而支撐這個行銷模式的核心來自於高度的行動力。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無論想獲得專業知識或是行銷技巧,多得是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然而新人時期往往卻是聽得多而付諸行動的少,而夥伴每當接收到新的知識或是認為很好的方法,就會迫不及待地運用在行銷上,這樣的執行力自然也為其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與鍛鍊。


新人的成功關鍵
◆ 件數與FYC雙軌追求
◆ 提醒客戶風險觀念
◆ 以家庭為單位經營客戶
◆ 高度行動力



在加入保險業前,張子怡從事平面設計相關工作,但薪資偏低,在去澳洲打工前輩的建議以及買房的夢想下,她下定決心嘗試業務工作。談及在眾多業務工作中,選擇保險業的原因,是同曾為保險業務員的媽媽告訴她一個觀念:一個人最多會跟妳買幾臺車?一個人最多又可以買幾套房?但我曾經遇過一個人買了40張保單。

  張子怡表示,新人要對件數的重要性有正確的認知。保險大單雖然可能一張可以抵過好幾個月的業績,但對新人而言有相當難度,以前些時日十分熱門的防疫險來說,雖然單張的佣金收入有限,但卻可以藉此獲取大量的客戶名單,反而能成為長期經營事業的養分。

  談及提升件數的方式,除了前期廣發名片,認識潛在客戶外,張子怡也強調設立目標的重要性,以她一直在追逐的新光四健會來說,每個月除了一定的績效標準外,還必須要成交4件以上的保單,且規定須皆為不同的客戶。在追逐四健會的標準下,張子怡從業3年時至少已經有156位客戶(4×13個工作月×3年),以及超過800位潛在客戶名單,這些人脈資源都能轉化成未來從業過程中經營的機會。

  張子怡分享,在追逐目標的過程,其實很容易因為與目標數字的差距而感到焦慮,每天都想著還差多少業績,這樣的心態其實很有壓力,不妨專注於當下,每天都做好基本的工作,把握認識新客戶的機會、用心提供每一項服務,其實會發現目標的達成便會是水到渠成之事。


張子怡的成功關鍵
◆ 對件數的正確認知
◆ 廣發名片,拓增潛在客戶名單
◆ 設立明確目標
◆ 專注當下,不被目標數字影響


  從竹科工程師轉職成保險業務員的彭敏茹,已經在保險銷售事業中邁入第6年。回憶從業初期那段為名單煩惱的日子,她說:「以前坐在辦公室,沒有做過業務,比較少與人接觸,所以一開始在列名單時有比較多的『預設立場』與『心坎』。」那時,主管要求她先列出100個名單作為練習,可她翻遍了社群軟體、手機清單,最終也只列出了20個名單。

  追究緣由,無非擔心向朋友提出見面邀約、聊到保險話題時會受到冷言冷語,甚至破壞關係。為此,主管再要求彭敏茹進行3個反思:「為什麼當初會加入保險業?」、「為什麼選擇安聯人壽作為從業公司?」、「你的使命是什麼?」重返從業初心的思考方式,使彭敏茹更專注、聚焦於投入行業的使命與動機,而非那些行動前的擔心和害怕。

  彭敏茹指出,一句中性的發問,在不同心境之下卻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解讀。舉例而言:當客戶問出「為什麼妳突然不做工程師,而跑去做保險」時,若夥伴沒有足夠的自信,很容易就會往「客戶是否在質疑我的職業生涯的選擇」上想去;但若業務員有充足的從業信心,就具備將這個問題解讀為「單純的好奇」的能力,進而抓住機會,向對方聊聊自己的故事、談談保險的功能與價值。

  此外,心態的建立固然重要,平日的拜訪訓練亦不可少。彭敏茹補充,在加入行業初期,主管會要求夥伴不斷演練整個拜訪過程,有時甚至還得把逐字稿完整記錄,目的在於找出整個流程的改進方案,與夥伴的核心問題;當業務夥伴在拜訪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又有信心投入市場,自然能以真誠的心面對客戶,將保險的愛與關懷傳遞給身邊的客戶。

  除了上述心態面的建立外,談及實務做法,彭敏茹表示就是配合團隊的新人規定:「每日6 Call」、「每週10訪」、「每日行程回報」、「社群媒體經營」、「定期舉辦會議活動」,並從每日的例行公事中,逐步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


彭敏茹的成功關鍵
◆ 社群媒體經營
◆ 座談講座與公益活動的參與
◆ 每日行程回報
◆ 建立良好的從業心態


  作為國聯通訊處保單銷售件數常年名列前茅的優秀業務員,藍白蓮平均每年成交件數高達100件左右,能夠做出這樣的成績,她認為主管的鼓勵與輔導相當重要。

  回憶早期開拓市場時,藍白蓮有次前往某間公司洽談團保,但該公司窗口因為她還是新人,因此不予信任。後來,經過主管的一番鼓勵與指導,並且陪著她拜訪了好幾次,這筆團險保單終於成交,如今已是每年保費400多萬元的大客戶。

  「如果沒有主管的幫助,我可能當時無法熬過低潮。」藍白蓮回憶,當時主管除了安慰、鼓勵她以外,也藉機教會了她一些很重要的觀念,其中影響至今的便是面對挫折時的做法──先觀己,再觀人。
如果遇到挫折,就從其他人的錯誤開始檢討,那麼永遠得不到成長;反之,先從自己的錯誤與過失開始檢討、改正,不但能夠持續得到成長,之後再次面對客戶時,也才有足夠的底氣與說服力。

  而對於想要挑戰高件數的同業,她則建議要「先深再廣、由點及面」,也就是先將目標客戶深入經營,得到認可之後,才能水到渠成的擴及客戶的親朋好友,落實成交件數。

  為此,藍白蓮不斷學習各種保險專業知識,並且活用公司的資源,觸類旁通的學習各方面能力及知識,提升自己身為保險業務員的附加價值,將自己定位為「客戶的家庭顧問」。這樣一來,當客戶滿意了她的服務,便會將她介紹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讓她能夠名副其實的成為客戶的「家庭顧問」。


藍白蓮的成功關鍵
◆ 主管的鼓勵與輔導
◆ 遇到挫折時,先從自己的不足開始檢討
◆ 提升附加價值,成為客戶信賴的「家庭顧問」
◆ 先深耕一位客戶,再由點及面擴散至客戶的親朋好友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