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與穩定財務基礎的年長客戶,儘管能夠為業務夥伴帶來不少機會,卻也同時意味著業務夥伴必須擁有更高的專業度與業務能力,才能滿足這群閱歷豐富的客戶。那麼,究竟年輕的業務夥伴該如何突破年齡圈層向上經營,甚至獲得向上轉介紹?

「剛開始時,支持我的大多是半生不熟的朋友,真正親近的朋友反而會先觀望,因為他們還沒習慣我身分的轉變。」初入保險業時,富邦人壽高慶通訊處業務經理胡可馨與許多新人一樣,從身邊的親友進行緣故開發,不同的是,胡可馨習慣將自身的工作經驗、過程分享在數位社群平臺上,久而久之,看到的客戶愈來愈多,逐漸形成一股正向的形象口碑。
她認為,隨著現代網路發達,獲得的資訊管道愈來愈多,人們更傾向在「購買」前採取「觀察」的態度,因此若業務員透過社群平臺分享工作日常、進修學習的過程,將能使身旁猶豫的朋友們見證自己從業過程的努力與用心。
胡可馨指出,經營社群其實就是一種交友方式,在雙方按下「好友鍵」的那一刻起,就無形地告訴對方「我們彼此有交集,對彼此的生活好奇、感興趣,甚至有共鳴」。
因此在經營社群上,業務夥伴必須先瞭解「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有什麼特色」,並且定調出適合自己的呈現風格,基於數位平臺與本人的一致性,見面時客戶心中才不會出現落差感。
突破圈層,展開向上轉介紹
胡可馨的社群媒體經營雖然以年輕族群為主,這卻也正是她突破經營圈層的重要橋梁;箇中重點,在於借力數位工具展開定期的關心聯絡、持續分享從業過程,讓身邊的朋友感受到自己的用心與能力,進而願意將自己推薦給父母或其他親戚長輩。
胡可馨認為,在經營年長客戶的過程中,年輕可以是優勢,也可以是劣勢。年輕,意味著業務員剛脫離就學時期,他們正像海綿一樣不斷吸取新知,能夠有效地掌握各項保險內容,快速學習各種資產規劃的方式,此外,他們還熟悉數位工具,能夠藉此一展長才。
不過,年輕確實也容易帶來一些劣勢,年齡與生活圈的落差,往往為雙方帶來一道無形的鴻溝,因此有時年輕業務員在與年長客戶面談時,會感到格外緊張,因為「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提及與年長客戶的第一次面談,胡可馨提醒道:「第一次見面將是業務員展現專業與建立信任的關鍵時刻,年長客戶將會透過業務員的談吐、態度與外在形象,產生初步卻關鍵的想法與感受。」
因此,胡可馨建議業務員在拜訪前「預做準備」,向客戶問明(或透過社群平臺進行初步暸解)轉介紹對象的年齡、職業、興趣、關心話題或擅長與專精的事項等等,藉此設計出一套有辦法與之產生共鳴的自我介紹:
我來自哪裡?在自我介紹上,客戶們往往容易對地域名稱產生印象,長輩客戶也不例外,因此業務員可以在介紹自己時可以帶出「我來自哪個城市/地區」、「我為什麼來這個城市/地區」,若業務夥伴已經預先知道客戶可能對於某城市有特別的情感,也可以針對自身經歷做出適當的連結。
與對方的子女是什麼關係?在哪個系所認識?在哪個場合認識?一起參與或舉辦什麼活動?藉由與其親近的子女建立連結性,將能創造開啟話題的機會。
就讀什麼科系/原先從事什麼行業?原先就讀什麼科系?出社會後先後從事什麼行業?業務員能先自我思索其中有何話題可以發揮,比如,非本科系出身卻投入保險行業的理由、前一段工作與職場給予自己的經驗等等。
價值定位/從事行業的初衷?業務員在個人事業中多少都專精於退休議題、資產配置、預留稅源等議題,然而,業務員卻可以根據事先的調查與瞭解,在自我介紹中凸顯針對其需求的自身優勢。
此外,胡可馨建議,在第一次見面時,業務員能夠站穩「晚輩」的角色,以「請教」的態度開啟對話。當業務夥伴以晚輩的身分真心地向他們發出問題時,能夠表達出自身的尊重和重視,創造出重要的「情緒價值」;同時,這樣做還能創造許多額外話題,降低見面時的目的性和銷售氛圍,讓年長客戶能夠輕鬆自在、敞開心扉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以自我介紹時所帶來的延伸話題舉例,胡可馨在初次見面時就帶出自己的南漂、轉職故事,順勢向對方帶出一些問題請教,她這樣說:「其實我現在正處於業務的起步階段,身邊也很少會有人給予意見,叔叔之前有做過相關行業或認識其他優秀的業務朋友嗎,您覺得業務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如此一來,不僅能將話題巧妙地帶到自己熟悉的「業務領域」,也能在吸收經驗之餘,給予長輩客戶充足的發揮空間。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