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專欄部落格 超高齡時代下的癌症醫療挑戰:商業保險成為緩解健保壓力的關鍵後盾 通過 詹芳書筆耕風險與保險 - 2025 年 3 月 1 日 0 2665 在臉書上分享 鳴叫的Twitter 臺灣自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並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至2021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393萬9,033人,占總人口的16.85%。預估至2025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臺灣人口快速老化,癌症的發生率與存活者人數持續上升,使得癌症負擔日益沉重。 根據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自2014年起,臺灣每年癌症新發生人數已超過10萬例。2020年,全臺罹癌人數達12萬1,979人,其中男性6萬3,893人,女性5萬8,086人。預估至2030年,癌症新發生人數將增至約16萬人。老化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隨著人口結構變遷,2020年65歲以上新診斷癌症人數已達5萬9,634人,占所有癌症病例的48.9%。儘管醫療技術持續進步,使得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呈現長期下降趨勢,癌症存活人數不斷增加,而因癌症死亡所帶來的生產力損失與社會成本更是難以估算,凸顯了癌症防治與醫療資源規劃的迫切性。 癌症醫療需求持續增加 癌症的高發率與長期治療需求,使其成為醫療體系與保險市場的焦點。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新診斷癌症病例超過12萬例,且患者年齡層逐漸下降,顯示癌症不再僅限於老年群體,而是擴展至中壯年甚至年輕族群。癌症治療費用昂貴,包括:標準療法(如手術、放射線治療、化療等)、新興治療(如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細胞治療)、長期管理(如術後復健、生活品質改善、安寧照護)等,儘管全民健保已涵蓋癌症的基本治療,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許多高價創新療法尚未完全納入健保給付,導致患者需自費購買昂貴藥物或尋求更好的醫療資源,進而產生額外經濟負擔。 癌症醫療給付來源有限 儘管全民健康保險已提供癌症患者基本醫療保障,涵蓋常規手術、化學治療(化療)和放射治療(電療)等,但面對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與癌症治療模式的變革,給付範圍與資源配置仍存在諸多限制,使患者在治療選擇上面臨困境。首先,健保對於高價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細胞療法(CAR-T)等新興治療技術的給付範圍有限,許多創新療法仍需患者自費,費用動輒數十萬至百萬不等。此外,健保補助住院與門診治療,但病患仍需自行負擔部分病房費、特殊檢查費用(如PET-CT、MRI、基因檢測等)及輔助療法與術後復健等支出,這些額外費用對於長期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而言,可能造成沉重的財務壓力。另一方面,癌症治療講求「黃金治療期」,但由於健保資源有限,部分公立醫院的手術排程可能需等候數週甚至數月,而高階放療設備與專業醫療團隊的供需失衡,亦可能影響患者接受最佳治療的時機。全民健保的諸多限制使得許多患者不得不轉向自費醫療以獲得更即時與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案。 隨著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加上老年人口的增長,癌症相關醫療支出已占健保總支出845億元新台幣,未來若要擴大給付範圍,將對健保財政造成更大壓力,可能導致保費上調,甚至限縮某些癌症治療的給付範圍。於此背景下,商業醫療保險逐漸成為健保的重要補充工具。許多患者與家屬在癌症確診後才發現健保的不足,而商業醫療險則能提供額外的財務保障,如實支實付醫療險補助住院、新型手術及藥物費用,重大疾病險則提供一次性理賠金,協助患者應對高額治療支出。此外,隨著新興癌症治療技術的發展,市場上也推出專屬的癌症保險,涵蓋達文西手術、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等尚未納入健保的療法,以協助患者獲得更完整的治療資源。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31期──